1月28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国情咨文演讲中,谈到美国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时,酸溜溜地提到了中国的高铁。奥巴马说:
“从第一条铁路到第一个高速路系统,我们国家从来都是最具竞争性的建设者,世界上速度最快的火车或者制造新能源产品的工厂,没有理由出现在欧洲或者中国。”
就在1月28日这一天,奥巴马在佛罗里达宣布建设高速铁路计划。
奥巴马之所以对中国高铁如此“刻骨铭心”,实际上是把高铁看作了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象征。高铁不仅是高铁,在某种程度上它还担当了时代变迁、以及中国崛起或东西方力量对比的隐喻。
实际上,中国高铁是在引进法国阿尔斯通、日本顺崎山重工、加拿大庞巴迪、德国西门子、美国G E、EM D等全球铁路技术,再通过消化吸收形成的“中国品牌”。尤其在动车组技术方面,成功搭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时速350公里动车组技术平台,实现批量化生产。号称“和谐号”的CRH 3列车,原型为德国ICE-3列车(西门子V elaro),其关键技术仍在西门子手里。但在高速铁路的固定设施、系统集成、运营管理、环境保护等方面我们则实现了一系列重大技术创新,形成了具有我国特色的高速铁路技术标准体系。
仅从这一点看,中国高铁实际上是中国“市场换技术”策略的较为成功的例子。对高铁技术的过分吹毛求疵,并不符合中国发展现实状况。
同技术方面相比,高铁的更大关注点是在对经济的拉动上。除了高速铁路庞大的投资规模本身就是中国“投资拉动经济增长”计划的一部分之外,其对区域经济的拉动亦给了人更大的想象空间。以武广高铁为例。据称,武广客运专线投入运行后,武汉至广州运行时间为3小时零8分,其改变的不仅仅是客运结构及铁路运输现状,更大的想象是高铁沿线形成一条“黄金经济带”,其以“珠三角”为核心和龙头,通过增长极的扩散效应,带动周边地区和产业的发展,最终实现整个区域的经济增长。
按照整体规划,到2020年,中国200公里及以上时速的高速铁路建设里程预计将超过1.8万公里,将占世界高速铁路总里程的一半以上。(老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