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解决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过度依赖问题,最根本的是搞好经济发展,提高企业效益,让更多的优质税源取代土地生财
财政部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2009年全国财政收入预计达68477亿元,同比增长11.7%。受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去年企业效益出现下滑,我国大规模实施了结构性减税政策,财政收入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实属不易。
正是有了雄厚的财力支撑,一年来与民生息息相关的各项重点支出得到了有效保障,继续大幅增长。据财政部测算,预计中央财政2009年用于“三农”的支出7161.4亿元,教育支出2002.41亿元,医疗卫生支出1266.7亿元,分别增长20.2%、24.9%和48.2%。百姓的看病、养老、最低生活保障进一步改善,后顾之忧逐步减少,过日子的精气神就更足了。
今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随着经济回升、企业效益好转,应该说实现全国财政收入稳步增长是有条件和基础的,但其中的隐忧也不容忽视。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土地出让金在地方财政收入中所占的比例不断增加。
在一些大中城市,“卖地”已成为地方政府的重要财源,占地方财政收入的1/3左右,有的城市甚至占到了财政收入一半以上。特别是2009年以来,全国一、二线城市房地产价格飙升,“地王”频出,许多城市的土地出让金收入也再创新高,远远超过房地产火爆的2007年。“土地财政”加剧了地方财政对土地出让收入的依赖度,也在一定程度上推促着房价上涨。
地价上涨、土地出让收入增加,确实让地方政府财源滚滚,但从长远看,这样的“土地财政”是不可能持续的。因为,土地作为一种稀缺资源,不可复制,卖一块就少一块,通过大量出让土地获取收益无异于寅吃卯粮;再者,地价与房价是有联动关系的,房价不可能只涨不跌,当房价大大超出百姓购买力,就会向其价值回归,因此高地价产生的超额收益也是不可持续的。加上近期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房价过快上涨正在得到遏制,“面粉贵过面包”的“地王”现象也将大大减少。显然,以土地出让收入作为地方财政支柱是难以为继的。
一方面,“土地财政”备受质疑,短期内财政收入难以实现较快增长;另一方面,财政支出基数大、刚性强,重点工程的后续建设,以及“三农”、教育、医疗卫生、社保和就业等民生领域,都需要财政真金白银的支持。可见,今年财政收支矛盾仍将十分突出,地方财政面临更大的压力。
缓解地方政府的财政压力,最根本的是搞好经济发展,提高企业效益,让更多的优质税源取代土地生财。此外,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健全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财税体制。比如,在中央财政对地方加大转移支付力度的同时,可以结合资源税改革等,为地方开辟一些新的税源;并在税收增量返还和一些税源的分税比例上,多向地方和基层倾斜。只有地方政府的“财源”广了,税收的根基牢了,才能有效解决对“土地财政”的过度依赖,发展才能更健康、更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