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酩:并不突然的货币政策“拐点”

时间:2010-01-18 10:09   来源:人民网-经济频道

  1月12日晚间,中国人民银行“突然”宣布从18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的决定,立时引起了方方面面的高度关注,一些人似乎还有点惊愕,认为“变化来得太突然了”。笔者对此却不认同,恐怕对于所有人,包括那些“惊愕”者在内,央行的这一决定,其实并不突然,不过是等了一段时间、比预期略早落下的那只“皮靴”而已。而次日的股市大跌,实在是有些反应过度。

  从好几个月前开始,人们就从飙升的股市和疯狂的楼市中看到了滔天的资金巨浪。许多人在充分享受冲浪欢乐的同时,内心实际已经开始暗暗“打鼓”,萌生了对流动性过剩的担忧,而且是越来越重。在经济界,类似“防止货币过于宽松”、“不能把适度宽松搞成过度宽松”、“制止大量资金违规流入股市楼市”、“警惕资产泡沫引发新一轮通胀”等呼声,更是不绝于耳。尽管有关方面不断强调要“继续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但绝大多数饱尝了资金宽松甜头的人士并没放下“悬”着的心。而一个多月前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给“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新加的“后缀”--“根据新形势新情况着力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更是扩大了人们对“退市”、“调整”的想象空间。因此,如果说连发数道“金牌”调控房地产市场,是“提高政策针对性”的实际体现,那么调高存款准备金率无疑就是“提高政策灵活性”的具体行动了。

  是什么促使央行“提前”出手,实施了这一“灵活性”?是市场出现的“最新情况”。有报道说,消息人士透露,新年第一周,银行贷款竟然猛增了6000亿元!照此推算,1 月份的增长肯定突破万亿;整个一季度的资金将“极度宽松”,从而导致通胀压力加大、资产泡沫加剧、楼市继续失控,等等。此外,延续去年经济强劲反弹的势头,有专家预测,今年一季度的GDP增长将会达到11%。显然这是个让人既喜又忧的数字。人们不禁要问:难道刚用出吃奶的力气“保增长”紧接着就要“防过热”不成?至于“外围”,也是变化不断,欧洲一些国家“退市”的意愿日趋强烈,澳大利亚等国则已付诸行动,就连最“迟钝”的美国最近也不断有令人乐观的信息传出。面对这些内外“新形势新情况”,如果没有“见微知著”的眼光,依旧坚持“按既定方针办”,那就真要走进“不审势即宽严皆误”的歧途了。而新年第一周的“6000亿”,不过是提供了一个果断出手的“发力点”。

  其实,存款准备金率提高0.5 个百分点,只涉及约3000亿资金,相对以十万亿计的巨大存贷额,分量甚微。因此,原本的货币环境并未发生即时改变,宽松政策也未叫停,资金市场宽裕的实际状况还会持续。股市只大跌一天,之后迅即走稳的事实,就清楚表明,这一决定目前对市场的影响主要是心理层面的。但尽管如此,对这一举措的标志性意义却不能忽视。笔者赞同多数专家做出的解释,虽然本次存款准备金率上调的幅度不大,但这是“加息的预先信号”,是“去年下半年就已经开始的紧缩货币政策的后续”。可以确定,针对“新形势新情况”的政策微调举动,会接踵而来。

  央行上次调高存款准备金率是在2008年6月,之后的1年多时间里,中国与世界一起遭遇了剧烈的经济动荡,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正是中国应对危机、克服困难的一个重要方略。如今,虽然危机仍未完全结束,影响经济稳步发展的不确定因素依然存在,但最艰难的阶段已经过去,新的矛盾和问题日渐增多。各国都在加紧酝酿“后危机时期”的新思路、新方案,中国也不例外。新形势新情况,呼唤新变化新举措,只有以变应变,才能避免大起大落,保证经济的巨舰顺利闯出激流险滩,平稳驶上健康发展的航道。

  虽然“拐点”显现,并不等于急剧“翻盘”,但“变”毕竟是开始了。但愿人们能够认清调整的滞后效应,未雨绸缪,主动适应市场环境的渐变,积极探索优化结构的新路子,努力提高资金整体使用效益,把经济运作方式和经济质量推上新高度。

编辑:马迪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