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CPI权重分布的特性,我国的CPI读数更多地系于农产品价格的走势。从历史经验来看,农产品价格指数容易受到几个方面的冲击。第一个方面,如粮食减产、雨雪灾害、牲畜疫情带来的供给冲击;第二个方面,货币超量发行、季节性集中消费、出口复苏等带来的需求冲击;第三个方面,资源价格改革、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涨跌、进口产品价格等带来的成本冲击。
供给冲击方面,尽管粮食产量和猪肉供应保持充裕局面,但是雨雪灾害将对食品价格带来冲击。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显示,2009年全国粮食总产量为10616亿斤,比上年增加42亿斤,增长0.4%。此前召开的全国农业工作会议公布的信息显示,2009年我国粮食产量再创历史新高,连续3年稳定在1万亿斤以上,实现连续6年增产。因此,从国内粮食供给来看,粮价大幅上涨的概率不大。猪肉方面,猪粮比和存栏数都处于较好的水平,2007年猪肉价推升物价的情况再次发生的概率也很小。不过,自2009年11月份以来发生的雨雪天气,将对食品价格的短期运行带来冲击。
需求冲击方面,2009年新增贷款近10万亿元,2010年一季度的新增贷款将继续放量。大规模的贷款可能会对实体经济带来较大的需求冲击。此外,2010年出口的强劲复苏和国家刺激消费政策的继续强化也会带来需求冲击。
成本冲击方面,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变化和国内的资源价格改革也为物价变动带来变数。
根据商务部商务预报数据测算,2009年12月食品价格上涨5.4%,假定非食品价格环比和上月持平,非食品价格涨幅为0,CPI涨幅为1.8%;假定非食品价格环比上涨0.2(环比涨幅维持在上月水平),CPI涨幅为1.95%。从历史经验来看,商务部数据的走势更接近实际CPI的变化。如果非食品价格走势超出预期,2009年12月份CPI同比可能高达2%。
以12月份CPI同比2%计算,2009年CPI涨幅对2010年的翘尾因素将达到1.5%,其中2009年一季度各月的翘尾因素分别为1%、1%和1.3%。一个简单地预测CPI数据的方法是,将确定的翘尾因素加上预测的新涨价因素,在得到翘尾的数据之后,再预测新涨价因素。通过计算2002-2009年一季度各月新涨价因素的简单平均数,分别为1月份0.886%、2月份1.881%、3月份1.267%,我们预计2010年各月的新涨价因素将在平均线之上。因此,从翘尾因素的角度分析,保守预测2010年一季度CPI将分别为1.88%、2.88%、2.56%。不过,由于暴雪灾害和春节因素的叠加,2月份CPI涨幅将大幅度提高,按照2008年的经验估计,当月CPI涨幅可能达到4%左右。
从上述预测结果看,未来几月内物价涨幅或将持续超出预期。由于CPI的加速上行和信贷的巨额投放将加剧管理层对于通货膨胀的担心(尽管CPI的加速上行很大程度上是雪灾引起的),同时12月份出口数据的恢复又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国家对经济增长的担心,预计国家将进一步加快宽松货币政策的退出步伐以防范不断加大的通胀风险。(周文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