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外贸应实现从“量”到“质”的转变

时间:2010-01-13 10:28   来源:经济参考报

  2010年1月10日,海关总署公布了一组远超人们预期的数据:2009年中国外贸进出口总值22072.7亿美元,其中出口12016.7亿美元,进口10056亿美元。根据德国批发和外贸协会的估算,德国2009年出口总值为11700亿美元。也就是说,中国终于坐上了全球出口第一的交椅,而这把交椅在过去的连续六年里一直被德国占据。

  事实上,这个“第一”早就在人们的意料中,因为在过去的10年里,中国正常情况下每年出口增幅都会超过20%。三年前,德国出口商协会就曾做出2009年中国将坐上“头把交椅”的预言。

  在国内众多的相关评论中,我们更多看到的是“谨慎对待”、“是大国还不是强国”、“警惕贸易保护”等字眼。的确,对待这个“第一”,在欣喜之余,也许更应该反思一下,我们最终想要的结果,是否仅仅就是一个好看的数据。

  和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一样,中国在经济发展中采取了出口导向型战略,多年来一直保持高速增长的出口成为支撑中国经济高速发展最强劲的一驾“马车”,也为中国从一穷二白到逐渐建立起自己的工业基础提供了资本和技术要素的支持。

  我们不能否认出口的贡献,但是也要时刻铭记:中国的出口至今仍以中低端劳动密集型以及中端资本技术密集型的中间产品为主,实质上主要供给给西方的是廉价生活必需品和初级工业机电制成品。在全球产业链上,中国参与的是低利润的加工制造环节,巨额出口数据的背后是仅仅分得微利的尴尬事实以及能源高消耗、环境高污染的代价。

  我们以中国、日韩、美国为例,假设一个简化的加工贸易模型。日韩从美国引进一项高新技术或是创意设计,据此设计出实体产品,然后再向跨国公司在华投资企业下订单,中国的劳动力大批量制造生产,然后再将这些产品出口到美国。表面上看,中国是美国的贸易逆差国,这批产品的出口价格也被统计进中国的出口值中,但是实际上呢?中国能够得到的仅是可能尚不足出口总值十分之一的加工费用罢了。

  此外,中国的贸易数据并未包括服务出口,而它恰恰是中国相比起发达国家的弱项。来自商务部的最新数据显示,2009年上半年,我国服务贸易逆差额为167.4亿美元,同比增长4.3倍。而实际上,服务领域的资本密集度往往非常高,创造就业的效应也远远超过制造业出口。

  再回顾2009年全年,中国被反倾销、反补贴、特保案一再折磨,成为全球遭受贸易摩擦最多的“重灾区”。这和中国国内某些产业的产能过剩以及中国的出口结构不无关系。因为产能过剩、因为出口以低端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所以不可避免会陷入“价格战”的泥潭,再加上发达国家并不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使得中国企业一再被反倾销调查。

  出口领域贸易摩擦频发,与此同时,在进口领域国际市场上大宗原材料止跌反弹涨价不断,在此过程中,中国出口获取的利润被一再摊薄。12016.7亿美元的出口就在两端挤压的背景下产生,单位产出付出的资源消耗之大可想而知。

  每个人都知道,下一阶段中国经济的重中之重就是结构调整,在结构调整中实现产业升级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中国的外贸结构也应有所调整:在限制“两高一资”产品出口的同时,扩大高附加值产品和服务的出口,实现从“量”到“质”的转变。(孙韶华)

编辑:马迪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