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刺激政策退出与否不能只盯着通胀
时间:2010-01-06 14:15 来源:经济参考报
<P> 通胀压力正在成为全球刺激计划战略大撤退的风向标,但这种风向标必须综合多种权衡才能真正成为战略撤退的依据。这种综合性指标主要有四率:通胀率、增长率、失业率和利率。</P>
<P> 美国经济体占世界比重很大,而且美元作为国际通货,对世界输送流动性,因此,美国的政策风向标对全球政策影响最大。</P>
<P> 首先,从美国的历史数据来看,在20世纪70年代之前,存在一条所谓的菲利普斯曲线,失业率上升,通胀下降,反之亦然。但是,这条曲线在70年代出现滞胀现象遭遇到了挑战,而美国果断采取了高利率,结束了滞胀,但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经济萧条。因此,现在依然处于经济低增长的美国,不敢贸然加息。</P>
<P> 其次,从现代美国刺激计划退出的依据来看,主要是通胀率达到2.5%,失业率控制在4.5%左右,增长率达到4%,在这种情况下,美国人或可能停止刺激政策。</P>
<P> 而现实是,伯南克采取的是反通缩的政策,而非反通胀的政策。依据主要是美国失业率居高不下及制造业产能过剩表明资源闲置严重,因此美国经济并无通胀风险。美国的主要任务是保持经济增长,进一步保就业和保持价格的稳定。</P>
<P> 再次,随着近期大宗商品进入上升通道,资本市场价格上涨对价格的稳定提出了挑战。美联储2009年12月28日推出的针对银行的定期存款工具提案,是以支付利息的“定期存款”方式,吸引银行把资金存入美联储。但美国的管理层目的很明确,这只是一种试剂,作为测试退出宽松货币政策的工具。</P>
<P> 显然,这并不意味着美国开始了退出刺激计划,而仅仅是扔掉拐杖,看看市场的承受能力有多大。由于1929年大衰退后政策教训,美国人是不敢贸然退出刺激计划的。美国的政策目标不仅仅是盯着通胀率,更多的是保持经济的增长和保就业。</P>
<P> 就中国而言,通胀压力也在不断上升。这种压力出现了两极现象:一极是农产品、资源、能源价格、资本价格、房价不断上涨带来了成本推动型的通胀压力,另一极是很多产业仍然处于产能过剩的阶段,实体经济面临冰与火的双重考验。</P>
<P> 在这种背景下,政策目标不能仅仅盯着通胀率,而是要综合考量通胀率、失业率、增长率和利率四重因素。</P>
<P> 第一,进入2010年,中国经济面临着资产价格上涨与实体经济通缩的冰火考验。鉴于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率,通胀率保持在4%以内,对经济不构成伤害。成本推动的物价上涨,不能采取像提高准备金和提高利率的措施,这些措施对付“过多的货币追求过少的商品”导致的物价上涨是可以的,但对付成本推动型的通胀无效。</P>
<P> 因此,中央要求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我们应当做的是,切断资源、能源等成本上涨全面推动C PI快速上涨的通道,主要措施是平抑资源、能源、农产品价格。</P>
<P> 另外,不能扼杀资本市场和房地产市场,否则,把游资逼入过剩的实体经济,游资只能炒作资源、能源、农产品等,造成难以控制的成本推动型通胀和实体经济通缩的困局。</P>
<P> 第二,2010年我们保就业的压力负担依然很沉重。保就业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关键,维持经济增长、扩大内需的重要保障,鉴于此,2010年的刺激政策退出要谨慎。</P>
<P> 第三,2010年的经济增长率有望达到9%,但鉴于国内外局势依然有反复的可能,经济可能二次探底,保八还是最低目标。保持经济复苏势头转化为稳定增长应当是我们的主要任务,这就需要我们谨慎对待刺激计划,不能随便“丢掉拐杖”来试试经济的承受力。</P>
<P> 第四,2010年货币政策依然要保持适度宽松,要慎用加息和提高准备金的一刀切政策,这两项政策对尚没有走上稳健道路的经济杀伤力很大。(朱大鸣 )</P>
编辑:杨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