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水价调整听证会已过去一周多,由“怒掷矿泉水瓶”引发的一连串追问至今尚无结果。日前,国家发改委价格司有关人士前往哈尔滨,调查哈尔滨水价听证人员身份和其他问题,并明确表示“哈尔滨水价调整听证会中的人员身份确实存在瑕疵”。
哈尔滨听证会的“瑕疵”并不小。据报道,在13名遴选的消费者代表中,两名“下岗职工代表”,一名由社区干部临时代替,一名是退休干部;两名“退休职工代表”,一名是企业董事长,另一名却不到退休年龄;一名“律师代表”,在全国律师网站上却找不到他的名字。
听证会如此“瑕疵”,不仅伤了民意,而且伤了听证会的信誉。确立听证制度,就是为了保证相关利益群体充分发表意见,进而促进民主决策、科学决策。如果听证会代表的名不副实,如何反映所代表群体的真实意愿?如果听证会存在“瑕疵”、有悖公正,如何保障结果公正、被百姓普遍认可?
听证会如此“瑕疵”,到头来必将伤及民生。价格听证会的内容,多涉及公用事业价格、公益性服务价格和自然垄断经营的商品价格,与群众的切身利益、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一听就涨”现象,使听证会失去了应有制约功能,进而加重群众的生活成本。
听证会如此“瑕疵”,应一查到底,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政府制定价格听证办法》明确规定,政府价格主管部门的工作人员在听证会的组织或者举行过程中,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近年来,一些地方的听证会“一听就涨”,成了“听涨会”或“告知会”,受到社会极大关注、引起人们极大不满。这表明,充分保障百姓的表达权、保证听证会程序公正,已成当务之急。遵循公开、公平、公正、效率的原则,提高政府价格决策的民主性、科学性和透明度,才是人们渴望看到的货真价实的“听证会”。(黄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