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国资委主任李荣融看到一篇《央企为什么这么“红”》的评论后非常郁闷,“我想不明白,为什么国企搞不好的时候你们骂我,现在我们国企搞好了你们还是骂呢?”
2008年经济危机汹涌而来,中国似乎成为这场滔天危机浪潮的诺亚方舟,特别是那些体型巨大的中央企业,在危机冲击下不仅没有太多衰退迹象,反而许多企业取得不俗的业绩。但是公众并没有给予央企们太多的掌声,批评之声络绎不绝:傲慢、低效率、竞争力缺失、好面子、牟取私利……等等尖锐的指责之声似乎从未断绝。这令我们不得不深思:央企,怎么了?
在公众眼中,某些央企最令人痛恨的生存逻辑就在:依靠政策保护垄断市场,不顾民众利益而最大化自身及企业员工的利益。在这种思维逻辑影响下,公众对央企形成了一种集体认知上的无意识:央企都是专制的、反社会利益的、牟私利的。
在这种强烈偏向性认知前提下,央企的利好正面信息往往被媒体及公众无形中淡化。在这种周而复始的媒体偏向性传播之下,央企陷入一种形象怪圈:规模越大,恶评越多,形象越差。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之一就在于企业对外公共关系传播与媒体沟通存在一定的缺陷。
对于央企而言,要改善自身形象首先必须在企业传播中强调价值分享,将公众议题、媒体议题与企业议题三者更有效地融合在一起,使企业的正面信息媒体更乐意报道,从而使公众从此信息传播中感受到央企的社会价值。
决定公司声誉的并不是企业说了些什么,而是实际上做了些什么,以及说和做之间是否一致。贯穿于公司之中的政策和各种商业行为才是声誉的根本来源。
美国学者查尔斯·J·福诺布龙在其著作《声誉与财富》一书中指出,提高知名度、塑造独特性、建立诚信度、保持透明度和保持一致性是企业开展声誉管理的五个重要原则。而这五大原则的综合运用,将大大提升企业的声誉影响力,并有效防范危机的发生,这五大原则对于央企而言,或许就是最佳的树立声誉的指引。
(林景新 广州 咨询业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