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专家解读:突破对华贸易保护的藩篱

时间:2009-11-10 09:49   来源:经济参考报
  2006年,欧盟对中国皮鞋及童鞋征收为期两年的16.5%反倾销税。对此,温州制鞋企业积极行动起来,走上了追求质量效益型的转型之路。随后,温州鞋出口增长中呈“质优价升”的态势。图为一位温州制鞋企业的设计师在设计出口皮鞋。新华社记者谭进摄

  专家们认为,在未来相当一段时期内,随着中国商品结构的升级和对外贸易的进一步扩大,国际对华贸易保护主义案例在数量上将保持上升趋势,涉及的领域将继续扩大,对华贸易保护主义的形式将趋于多样化,反倾销、反补贴案件将不断增多,保障措施和特别保障措施及数量限制也将被经常使用,甚至技术壁垒、环境壁垒、公共利益等因素也将更多地诱发对华贸易保护主义。对此,我们宜保持清醒的认识,及早未雨绸缪。

  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贸易保护主义倾向在世界范围内抬头,针对中国的贸易保护主义案件数量明显攀升,形式和手段也趋于多样化。

  未来5-10年将是我国由贸易大国转变为贸易强国的关键时期。面对不断变化的国际经贸环境和对华贸易保护行为增多的态势,有关专家认为,我国宜加快外贸发展战略的调整,加强贸易支持体系的建设,实现国际和国内贸易的均衡协调发展。同时,宜积极争取各国早日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合理运用WTO规则,重视和发挥行业组织、研究机构及媒体的作用,形成应对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合力,并综合运用政治、经济、外交等手段,多措并举,重点遏止和应对美国的对华贸易保护主义,为外经贸发展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

  对华贸易保护主义的态势和特点

  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贸易保护主义倾向在世界范围内抬头,并呈现出明显针对中国的态势。

  伦敦经济政策研究中心近期发布《未实现的承诺:关于G20峰会的报告》指出,G20峰会以来,各国采取的经济措施大多包含保护主义内容,G20成员普遍未能遵守2008年11月峰会上各国领导人关于不实施保护主义的承诺,而中国则成为各国实施保护主义措施的首要目标。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胡江云介绍说,有研究显示,全球56个国家和地区采取的99项保护主义措施中包括损害中国商业利益的内容;134项尚未实施的措施中,77项影响中国利益,影响美国和德国的仅分别为19项和30项。2009年1月至8月,共有17个国家和地区对中国发起79起贸易救济调查,涉案总额约为100.35亿美元。其中,反倾销案件50起,反补贴案件9起,保障措施案件13起,特别保障措施案件7起。与上年同期相比,涉案数量、涉案金额分别增长16.2%和121.2%。从发动对华贸易救济调查的主要国别来看,印度22起,美国14起,阿根廷10起。

  综合中国社科院、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以及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等多位专家的意见,近期国际对华贸易救济措施及中外贸易摩擦呈现出以下主要特点:

  案件数量急剧增多。

  根据世界贸易组织(WTO)统计,从遭受反倾销立案数量来看,2007年至2008年,中国遭受调查案件数量从62起增加到73起,占世界比重持续超过35%。

  案件对我国影响广泛深远。

  从总体来看,随着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的升级,发生对华贸易保护主义的领域正从货物贸易领域向服务贸易、知识产权和投资领域扩展,争端的内容正从主要集中于关税壁垒的削减向非关税壁垒的拆除转移,贸易摩擦的争执点也从单个产品逐渐扩散到整个产业,由低附加值产品向高附加值产品扩展,最后直抵政策和制度层面。

  反倾销、保障措施、技术性壁垒成为三个新动向。

  尤其是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国际上针对中国的特别保障措施呈现上升态势,技术性壁垒更加成为我国对外出口难以逾越的障碍。例如,中国近期所遭遇到的欧盟反倾销诉讼,更多是由于技术和环境标准引起的。

  主观性和歧视性明显增强。

  在经济衰退背景下,不少国家和地区为了保护本地市场和就业,常以WTO中某些模糊性规则打“擦边球”,设置技术性贸易壁垒,滥用反倾销措施和保障措施。安全标准、质量标准等技术壁垒激增,“两反一保”、动植物卫生检疫等非关税壁垒不断呈上升趋势,新的道德标准、社会责任、劳工标准、环境标准等被用作新的贸易保护主义的手段。同时,在对华实施反倾销过程中,不少国家始终不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坚持使用替代国的价格进行判决,带有明显的不合理性、不公平性和歧视性。

  对华贸易保护主义的主要形式

  一是采用所谓的合法方式。

  这主要是指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和特殊保障措施。以反补贴为例。中国自2004年起开始遭受反补贴立案,2007年、2008年分别遭受8起、10起,分别占当年世界反补贴立案的72.7%、71.4%。

  二是特保措施渐多。

  采用反倾销、反补贴方式,要经过立案、调查、产业损害以及倾销与产业损害的因果关系等,经历初裁、终裁程序,而保障措施等方式十分便捷,没有复杂的法律程序。因此,对华奉行贸易保护主义的国家近年往往采取保障措施等最便捷方式,甚至直接在其WTO减让表许可范围内提高关税或实施进口许可。

  三是采取更加隐蔽方式。

  通过动植物检验检疫、技术性壁垒、低排放和环保标准要求等,实施一系列看似合理、实为贸易保护主义的措施。例如,近来西方国家试图实行“碳关税”,设置“绿色铁幕”打压发展中国家。这在一定程度上将成为21世纪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最大的经济讹诈。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员倪建军认为,美国放任美元贬值推动美国出口,利用国际压力迫使人民币升值,提出所谓世界经济均衡增长,正成为美国推行贸易保护主义的隐性形式,值得关注。早前白宫国家经济委员会主席萨默斯宣称,美国必须成为以出口而不是以消费为基础的经济体,借助弱势美元的推动力成为美国最方便的选择。而今年10月初举行的七国财长与央行行长会议将人民币汇率与全球经济“再平衡”相关联。可以预料,倘若人民币不按美欧的意思升值,美欧将可能以此为借口,对中国实施更多的贸易保护主义举措。

  对华贸易保护主义增多的原因

  专家们认为,近年来针对中国的贸易保护主义呈现增多的态势,这主要是由两个方面的因素造成的:

  从外部因素看,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胡江云、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员倪建军认为,近年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倾向抬头,从国际大背景看主要源自三个方面的因素。

  一是国际金融危机和全球经济出现衰退。

  为了保护本地市场和就业,各国政府更容易屈服于本国的贸易保护主义势力。就业市场持续低迷诱发各国国内社会和政治矛盾,不少政客及各种利益集团倾向利用贸易保护主义将矛盾焦点转移到国外。

  二是不少国家对我国市场经济认识存在偏差。

  包括欧盟、美国等在内的许多经济体拒不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在反倾销调查等贸易救济措施中往往视我国为“非市场经济体”。

  三是国家经济和战略意图方面的考虑。

  有研究显示,在反倾销政策等贸易救济措施中,战略关注具有很强的驱动作用,因此不能仅仅把各国反倾销政策的强化归因于不公平贸易实践。例如,美国发动反倾销行动,经济因素并不是唯一动因,还受国内政治压力、国家安全利益和历史经济关系等因素的影响,而且有时战略因素在反倾销中比经济因素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从我国自身因素看,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隆国强、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梅新育认为,长期来看,我国之所以成为多个国家推行贸易保护主义的“靶子”,主要原因有三:

  一是中国贸易规模庞大。

  近年来中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增长很快,而出口商品结构总体来看低价产品较多,本身就容易遭受反倾销。价廉物美的中国商品一旦进入国际市场,很快便能占有一席之地,从而影响相关进口国和出口国的同类工业者的利益。

  二是中国企业谋略不足、理念落后。

  不少企业不能正确处理外销价格与外销数量之间的关系,一味停留在价格竞争的低级出口策略上,片面追求出口数量,不仅经济效益欠佳,而且容易授人以柄,遭到反倾销的非难。

  三是与中国反击不力有关。

  从政府层面看,长期以来,中国政府在与他国的贸易争端中较少使用贸易报复措施,不少贸易报复措施都是“高高举起,轻轻放下”,使得别国政府和企业忽视了中国采取断然措施保护自己利益的决心。从企业层面看,当遭到别国贸易救济调查或实施时,往往对此认识不足,应诉不力,甚至根本不去应诉,从而造成中国企业软弱可欺的印象,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别国的对华贸易保护主义。

编辑:杨丽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