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解读:宽松的货币政策怎样才适度?

时间:2009-08-04 11:21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主持人:张华彬  张雨薇  覃  敏

    嘉  宾:巴曙松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  

     赵锡军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  

     张晓晶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宏观室主任、研究员)      

    外部环境决定政策走向

    把握好适度宽松的“度”


    日前,中国宏观经济管理部门多次强调,经济发展正处于企稳回升的关键时期,要继续坚持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在当前出现通货膨胀预期的情况下,为什么还要坚持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适度的“度”该如何把握?本报就此采访了有关专家。

    外部环境决定政策走向

    问:就我国目前的经济状况,为什么继续坚持宽松的货币政策?如果进行政策调整,会产生什么问题? 

    张晓晶:继续坚持宽松的货币政策,是因为中国经济复苏的基础还不稳固,回升过程中还存在不确定、不稳定的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CPI、PPI继续双降。这是总需求仍然不足、经济增长低于潜在产出水平的反应。从经济增长与物价水平的正常关系来看,这是经济复苏较为疲弱的体现。二是外部需求仍大幅下滑。现在外部形势不好,外需下滑在20%以上,发达经济体今年都会收缩,明年即便有增长也非常之低。中国社科院经济所宏观课题组的最新研究表明,中国GDP波动的58%可以由外部因素来解释。可见,中国经济全面复苏还有赖于外部环境的改善。三是房地产投资回升的基础并不稳固。房地产的回暖依赖很多政策性因素,如果政策有调整、预期有变化,房地产的发展会很曲折。

    另外,继续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也是为了配合积极的财政政策,更好地发挥刺激经济的作用。如果没有宽松信贷政策的支持,“4万亿”投资计划就很难落实到位。

    赵锡军: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是由我国的经济现状决定的。目前。我们还处于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阶段。尽管我们采取了刺激经济、扩大内需、保增长的“一揽子经济计划”,经济有所恢复,尤其是在今年第二季度恢复还比较明显。但整个国际环境还没有根本性的好转,国内的经济恢复也有待进一步的稳定。如果在这个时候对货币政策进行根本性的变化,那么,前期采取的应对措施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目前经济增长趋势也得不到巩固,往后经济增长就会出现反复。

    把握好适度宽松的“度”

    问:如何对货币政策进行合理微调以产生最好的政策效果?

    巴曙松:对于经济的恢复来说,下一步的重点应当是把握好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度”。如果继续保持上半年相当宽松的信贷投放,则不仅今年全年的信贷投放增长会十分迅猛,而且会直接制约2010乃至2011年的货币信贷调控空间,因为今年天量信贷投放所形成的中长期投资项目,必然促使明年和后年的信贷增长继续被动保持快速增长,否则就可能大量形成“半拉子工程”。

    张晓晶:一是要监控资金流向,防止大量资金涌入资产市场。上半年7万多亿元的信贷投放,有不少进入到资产市场,加上二季度的热钱流入,使得资产市场流动性充裕,从而推动资产价格上升。因此,要对资金流向加强监控,这包括监控国企资金以及海外游资进入资产市场。

    二是严格房地产信贷政策,抑制房价过快上涨。前一段时间的房价上涨,一定程度上是与购买二套房却执行一套房的相关政策有关的。这种做法使得购房的利率下降(即成本下降)和首付减少(即杠杆放大),从而推动房价上涨。

    三是要重视引导通胀预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一项研究发现,在一些发展中国家,通胀原因的60%可归于公众对未来价格上涨的预期。这就凸显了稳定通胀预期的重要性。

    多方配合才能取得效果

    问:如何防止宽松的货币政策带来的弊端? 

    巴曙松:一方面,应该防止银行资金过度流入资产市场而不是进入实体经济。在中国特定的经济结构下,如此大的信贷投放,如果没有进入生产领域,就可能被吸引进入房地产和股票等资本领域。货币政策应当对正在形成的资产泡沫保持警惕。

    另一方面,应着手对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进行规范化市场化透明化改革。我们应该采取市场化的方法,建立地方政府投融资责任制度,推动地方政府隐性负债向合规的显性负债转变,改变当前信息披露严重不透明的状况。

    赵锡军:目前,我们主要通过市场机制的杠杆的作用来调节微观经济主体,中间需要经过很多环节才能把政策传导到经济对象上。因此,一方面,为了让货币政策能够更好地发挥效果,传导的环节要衔接,传导的机制要畅通。另一方面,政策是否发挥效果不完全看制定政策的部门,更多的是看企业、居民和其他的经济主体对政策的反应快慢程度。

    政府部门要事先做好一些预案,对政策的制定和出台,要有一些更加细致周到的结构性安排。要针对经济主体反应程度不一样,区别对待。在防止弊端方面,第一要有预见性,就是预先要考虑到不同经济主体的反应。第二是采取组合性的政策,它可能包括了货币供应量、利率、存款准备金率的变化,也包括了在发放贷款时候的窗口指导。同时还要考虑到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以外的其他政策配合。第三是结构性的政策。我们经常讲“有保有压”,对政策反应很快的方面就需要适度控制一下,而对政策反应特别慢的方面,实施政策的力度要大一些。
编辑:邵磌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