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兴的硅产业引来13亿元的“金凤凰”!在近日结束的第五届泛珠三角区域经贸洽谈会上,四川乐山市大力推销硅晶产业,从粤、港、澳等地获得了项目投资资金。
乐山市的情况只是泛珠三角区域经贸洽谈会上跨地域合作的一个缩影。打通东、中、西部9省脉络,连接港澳,泛珠三角区域经贸合作让经济结构差异明显的各省区找到了互补合作的平台,所产生的乘数效应带来了多方共赢。
产业转移再上台阶
江西赣州,2008年获准设立的赣州香港工业园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它主要承载有色冶金及新材料、机械制造、电子、食品加工、现代轻纺等工业项目,已经成为赣州吸引港资的重要平台。
金融危机之下,泛珠三角区域11兄弟抱团取暖,加快优势资本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重组,以形成梯度发展、分工合理的多层次产业群。
内地各省区,资源丰富、市场容量广阔,制造加工业已有相当的规模;而港澳具有国际金融、贸易、航运中心的重要地位,基础设施完备,营商环境良好,服务业发达。因此,商务部部长助理崇泉认为:“要鼓励港澳及广东、福建等沿海地区的资本、技术、管理生产要素向其他省区流动,引导加工贸易向中西部地区梯度转移,推进东、中、西经济互动。”
受到金融风暴的影响,港资企业也非常希望开拓内地市场。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曾荫权表示,香港政府已经推出多项措施鼓励企业转移至中西部地区。“我们还组织了经贸代表团到湖南、江西、四川及广西等泛珠省区的承接地考察。”此后,香港还将举办对接会、展销会和发布有关当地消费市场的信息,协助港商将货品内销。
广东省经贸代表团团长佟星认为,在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面前,应该探索跨行政、跨经济所有制的合作。“总之,要让各种生产要素充分流动起来。”他举例说,广州市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共建工业园就是打破行政级别进行合作的尝试。
寻求对接东盟之路
泛珠三角区域毗邻东盟,在2010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即将建成之际,可谓“近水楼台先得月”,迎来开拓东盟市场的新机遇。
在2006年第三届泛珠三角论坛期间,区域内11位行政首长与东盟10国代表聚首云南,实现了泛珠三角各方与东盟的首次直接对话。广西壮族自治区主席马飚介绍,2004年至2008年,广西与东盟的贸易额增长了3倍,年增长37%;东盟在广西的实际投资额增长了4.38倍,广西在东盟的协议投资额增长了26倍。
经贸发展,交通先行。本届泛珠三角论坛把“携手共建泛珠区域与东盟开放合作的国际大通道”列为三大议题之一。各方一致认为,应该加快建设区域沿海港口群,联手开发西江黄金水道,重点推进省际和通往东盟的高速公路,以形成相互通达、内外连接的水路、陆路、航空网。云南省还提出了构建第三亚欧大陆桥的设想,以打通中国与东盟、南盟、西亚、非洲和欧盟的陆路交通。
借助东盟博览会,广西已经和东盟各国签署了一系列贸易、农业、旅游、文化交流与合作协议,不断加大对东盟的市场开拓和投资力度。四川省省长蒋巨峰也表示,四川鼓励本地优势企业到东盟投资,开展包括工程承包在内的各项合作;并积极引导东盟各国的优势企业来川投资发展。
市场壁垒仍亟须破除
2004年首届泛珠三角论坛上,“9+2”成员就达成了“打破地区封锁,促进市场开放”的共识。此后5年,11省区在推动旅游、污染、环保等多方面达成了框架合作协议。然而,区域经济发展的“联动效应”还远未被充分发掘,各自为政的“诸侯经济”现象仍然存在。
“‘9+2’各省区之间条块分割、肥水不流外人田,与真正的区域经济相悖。”广西壮族自治区党校副教授申华林认为,这已经成为阻碍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绊脚石。同时,泛珠三角各省区目前的合作还处于起步阶段,比较松散,各方对泛珠的定位也不够明确。
消除市场壁垒,最基本的是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铁道部副部长王志国指出,虽然泛珠三角区域铁路建设发展较快,但从总体上看,铁路网规模还比较小,路网结构不够合理,主要铁路干线通道能力依然比较紧张。为此,铁道部对泛珠三角区域铁路建设规模进行了大幅度扩充。到2012年,泛珠三角将新建铁路1.1万公里,区域内铁路总规模将达到3万公里。到2020年,新建铁路达到2.4万公里,区域内路网规模将达到4.4万公里。
此外,还要促进区域内人才、物资等生产要素大流通,推动信息资源共享。破除人才、人员流动的体制性障碍和其他阻碍生产要素流动的行政壁垒,让泛珠三角区域的人员和生产要素真正“流动”起来。通过在交通运输、劳务、信息等方面的携手合作,泛珠三角才能真正成为一个无障碍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