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台北举行的“2009年两岸商标论坛”上,国家工商总局副局长付双建亲自将“台湾啤酒”商标注册证书交给台湾烟酒公司董事长韦伯韬,台啤历经十年的联姻大陆梦终于实现了。台湾烟酒公司正打算与大陆光明集团合作,力拼台啤首年在大陆销售至少新台币5亿元。台啤“登陆”后面临哪些问题?其预期目标能否顺利实现?面对大陆的竞争对手,台啤该怎样突围?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相关学者和业者。
回顾 十年“登陆”梦终实现
台湾啤酒,简称台啤,隶属于台湾烟酒公司。由于台湾啤酒行业厉行严格的专卖制度,严禁私人插手这一领域,台啤很长一段时间内垄断了台湾的啤酒消费市场。1999年,台湾啤酒市场开放;2001年,台湾加入世贸组织,台啤的保护制度被正式打破;次年,大陆著名的青岛啤酒入台,短期内取得不俗的成绩。台啤的市场份额由此也逐渐下降到不到八成。为解决产能过剩问题,台啤决定走出岛内,而拥有庞大消费市场的大陆自然是其首选。
然而,台啤的“登陆”之路却非常坎坷。早在1999年,台湾就向大陆有关部门申请注册 “台湾啤酒”的商标,但几次都被驳回。这并非是大陆有意刁难,事实上,同是台湾品牌的“长寿烟”与“金酒”都先后在大陆顺利注册。对此,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给出的解释是,根据1982年版《商标法》,县级以上行政区划不能用做商标。
事实上,大陆为了能让台啤顺利注册商标,也多次帮忙出谋划策,如建议用 “台湾烟酒公司”的英文缩写注册,后来又用“台啤”来申请,无奈与沈阳一啤酒品牌重名而作罢,最后仍回归到用“台湾啤酒”,并于今年获得成功。
“这是大陆的善意表示,也是两岸相关部门深入沟通、交流的结果。”暨南大学台研所的王鹏博士表示,这表明台公营事业赴大陆投资的限制正逐步取消。十多年来,台啤在大陆没有商标,只能用“TTL”代号通过小额贸易方式进入大陆。现在台啤如愿取得商标,今后便能大规模进军大陆市场。
前景 “登陆”后所遇挑战不少
台啤相关人员分析,大陆的啤酒市场年销量近4000万吨,约是台啤年产量的100倍。台啤若能在某些关键区域取得1%的占有量,就有惊人的收益,而广东、福建就是台啤在大陆“攻城略地”的首选。
面对志气不小的台啤,福建的啤酒生产商却没有发出“狼来了”的呼声。雪津啤酒驻厦门办事处的陈先生表示,台啤的价格要比大陆啤酒高出一两倍,这让他们不会有太强的竞争力。据悉,台啤“登陆”初期,为降低成本,封装选用价格较低廉的易拉罐,而非玻璃瓶。价格虽比台湾要便宜一些,但仍需六七元人民币。王鹏博士指出,台啤“登陆”时,还要加收30%的税收,这也让其价格居高不下。
记者走访厦门的家乐福、好又多等几家超市的烟酒专柜,相关负责人均表示,台啤价格偏高,将来会 “谨慎”上货,量也不会很大。
负责雪津营销的陈先生接着指出,厦门市场上目前有雪津、青岛、惠泉等啤酒品牌,竞争比较激烈,市场近乎饱和。而且消费者习惯喝某种啤酒后,会对其口感形成依赖,想让他们接受一种陌生品牌,一开始应该比较困难。当然,不排除一些对台湾文化好奇的人,会试着品尝。一些台湾媒体也指出,台啤是传统的德国口味,浓度高、偏苦,闽粤地区与台湾虽然饮食习惯相似,但该地很多人喝起来恐怕还是不习惯,要推广应该有不小的难度。
两岸营销环境的差异,也是台啤“登陆”的一大挑战。王鹏博士指出,在台湾,台啤常采取招标、交纳保证金的形式与代理厂商进行合作,假若对方不能完成销售任务,就会被没收保证金。而在大陆,则是销售商采取包场的形式。相比起来,台啤在大陆有着比台湾更大的销售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