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2012年宏观调控的成功之举,抗击通胀必在其中之列。
国家统计局11日发布报告显示,2012年12月份,CPI同比上涨2.5%,环比上涨0.8%。从2012年全年来看,CPI同比上升2.7%,远远低于政府4%的控制目标。在低通胀的情况下,我国的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的实施有了更大的空间,灵活性和针对性也得到有效加强。
诸多市场分析人士表示,由于恶劣天气的影响,近期国内食品价格出现了较为明显的上扬。受到蔬菜以及肉类价格上涨的影响,中国整体食品价格指数开始逼近历史峰值,这种“超预期”反弹也推动了12月份CPI大幅走高。不过,市场人士同时表示,12月份CPI环比回升不是趋势性的,通胀并非卷土重来。
回顾2012年上半年,CPI持续走高,年中数据开始下滑且趋于平稳。年底,受到食品、原材料价格的影响,呈现出翘尾趋势。从去年的物价指数变动趋势来看,目前中国已经进入了一个物价相对平稳、且涨幅较低的阶段,控制通胀的政策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业内专家警示,当前我国物价水平虽处于基本稳定状态,但如果措施不力,出现大幅度反弹的可能性也依然存在。近年来,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程度不断加深,有力促进了国内经济发展,但也不可避免地导致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等因素传导至国内,增加了控通胀的复杂性。同时,劳动、土地等要素成本上涨还将长期存在,房价上涨压力也未完全消除,因此今年我国的通胀压力是比较大的,可能出现上半年CPI的回升会比较温和,而下半年会出现较快增长的情况。对此必须保持高度警惕,特别是随着经济的逐步企稳回升,宏观调控的主要矛盾有可能由稳增长再次转向控通胀。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级宏观分析师唐建伟表示,从物价运行规律来看,本轮CPI筑底基本完成,已经开始酝酿新的上升周期,预计2013年CPI同比将进入上行周期的初期。他指出,以下四个因素将主导此次上升周期:第一,国内经济企稳回升,需求对物价的上拉作用增强;第二,2013年猪肉价格将重回上升通道,CPI的“猪周期”可能再现;第三,欧美日等发达经济体持续无限量的宽松货币政策导致全球流动性泛滥,未来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风险仍然存在,国内输入性通胀压力可能重新抬头;第四,中长期还存在着国内劳动力成本上涨、资源品价格改革带来的资源品价格上升、城镇化导致的土地成本上涨等结构性通胀因素。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部部长余斌分析认为,2013年物价综合压力将略有上升。受新一轮全球性宽松货币政策影响,大宗商品价格走高和短期资本回流,都可能推高明年的CPI。食品供求总体处于紧平衡格局,国际、国内供给冲击或货币宽松都容易使物价上涨预期转化为上涨现实。PPI的逐步回升,将部分传导到CPI。考虑要素价格改革等问题,CPI上涨应该预留一定空间。
抗击通胀是货币政策的目标之一,2013年货币政策将如何在稳增长与抗通胀之间寻求平衡?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表示,基于稳增长的需要,去年稳健的货币政策在实际操作中具有“稳中偏松”的特点。今年考虑到物价调控方面的压力,货币政策将实现真正的“稳健”,大幅收紧或大幅放松的可能性均不大。
有专家建言,继续实施好稳健的货币政策以抗击通胀,可考虑略调高2013年的货币供应量增速,在确保经济向好回升的同时,防止流动性增多造成新的通胀压力;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防止人民币跟随美元大幅贬值,从而增加大宗商品的进口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