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继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提高幅度10%。1月10日9点,经济之声评论:应尽快建立制度化的养老金增长机制。
据经济之声《央广财经评论》报道,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昨天(9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继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会议决定,自今年1月1日起,继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提高幅度按2012年企业退休人员月人均基本养老金的10%确定。在普遍调整的基础上,对企业退休高工、高龄人员等群体适当再提高调整水平,对基本养老金偏低的企业退休军转干部按有关规定予以倾斜。
为保障企业退休人员生活,2005年至2012年,国家已连续8年较大幅度调整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2012年调整后企业退休人员月人均养老金达到1721元,与2005年调整前月人均700元的水平相比,8年累计月人均增加1021元。会议还要求,要研究建立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确保企业退休人员生活水平保持稳定并逐步提高。
《央广财经评论》,经济之声特约评论员、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副院长朱俊生评论这个话题。
就我国目前的支付能力来看,以10%这样的幅度给全国所有的企业退休人员涨养老金,负担起来有困难吗?
朱俊生:确实存在问题,因为养老保险没有实现全国统筹,是各个省一级的统筹,地方差异比较大。财政累计补贴从2002年到2011年近1万多亿,这样的状况对有些地方压力可能比较大,本来都已经有收支缺口了,如果支出增加,对养老金的可持续性可能会有比较大的影响。
养老金上涨是一个好消息,但是总体感觉,养老金的上涨幅度还是赶不上物价的上涨幅度。
朱俊生:这种情况确实存在,之所以要建立正常机制就是担心这个问题,养老金待遇实际是在下降,从这些年的情况来看是这样,虽然我们连续九年往上调待,每年的幅度差不多在10%以上。但是客观分析,养老金的替代率(平均退休金/社会平均工资)在下降。确实退休人员的基本生活在物价面前显得杯水车薪。
九年间企业的养老金人均大概涨了1.7倍,但是制度化、精准化的养老金增长机制更为迫切,有没有可能在最近几年建成?
朱俊生:参考国外的做法,所谓的自动调整机制是根据两点:第一工资增长率,第二物价指数。这样的制度能够弥补养老金下降的状况。
现在制度建立的难点在两方面,第一是观念问题,现在制度内没有调整机制,依靠制度外的政治方式调整,这个其实对于制度的发展带来一些挑战。第二,影响制度建立的深层次原因在于养老金的双轨制。两种退休待遇间差距越来越大,制度不改变的话,正常的退休机制建立就比较难。
我们国家的养老金制度设计时希望替代率为58.5%,退休金的水平相当于社平工资的58.5%,事实上根本达不到,原因有二。第一是社保基金的投资不合理,基金的积累增值程度太低,造成百姓的养老金水平下降。第二是制度设计没有盯住平均工资增长,现在平均工资增长一般高达15%,但是待遇的增长赶不上这样的幅度,所以养老金水平在下滑。
长期以来,企业退休人员的退休金水平一直大幅落后于机关事业单位的退休人员,这两天有报道说,事业单位养老金双轨制改革遭遇到了强烈抵触,这种僵局能不能打破?
朱俊生:打破这种僵局有难点,第一需要打破的是增强改革的合法性,机关和事业单位其实适用同一制度,但是事业单位养老金的改革被拿出来先试点,机关缩在后面,这遭到了强烈质疑。改革的第一点就是把机关和事业单位纳入统一改革的范围之内,这样可以减少很大的阻力。
第二,在改革过程中考虑利益调整,采取过渡期,新人跟老人分开,这样也可以减轻这样改革的阻力。如果制度并轨后机关事业单位的退休金待遇下降,还需要有配套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