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成经济有力“撬杠”(网络配图)
“要保持经济增长,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增强经济增长的内生活力和动力,增长必须是实实在在和没有水分的增长,是有效益、有质量、可持续的增长。”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日前举行的党外人士座谈会上对做好明年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做出重要批示。
随着一年一度作为宏观经济政策“风向标”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临近,2013年中国经济走势如何?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投资、消费、出口将如何发挥作用?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又在哪里……这些问题引发国内外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记者就此采访了业内多位专家。
“三驾马车”谁更出色?
多方机构大都认为明年中国经济情况仅略好于今年,不会出现超预期反弹。
中国社科院经济学部认为“明年中国经济走势是谨慎乐观”。5日,刚刚发布的《经济蓝皮书:2013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中,预计2012年GDP增速7.7%左右,比上年回落1.6个百分点;2013年GDP增速8.2%左右,高于今年水平。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易宪容告诉人民网财经频道记者,确定2013年GDP增速目标为7.5%有利于维持政策的连续性,并和“十二五”规划以及十八大确定的2020年GDP翻一番的目标相连接。
无论是与今年目标一致的7.5%,还是较为乐观的8.2%,都显示出各界人士对2013年的经济增长目标都充满了信心。7.5%,或是8.2%,并非一个冷冰冰的数据。实现它,甚至超越它,我们手里又有多少“法宝”呢?
投资、消费、出口被称为是我国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在刚刚结束的“十八大”上,发改委主任张平告诉记者,过去依靠出口、投资拉动的需求结构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在拉动经济增长,主要是靠扩大内需。
统计局发言人盛来运曾在发布会上宣布,前三季度,最终消费对GDP的贡献率达到55%,在7.7%的增长率中拉动了4.2个百分点;资本投资的贡献率是50.5%,拉动GDP增长3.9个百分点。净出口对GDP的贡献率是-5.5%,下拉GDP负增长0.4个百分点。早在今年3月,商务部研究院的《2012年消费市场发展报告》中已有预测,2012年消费将成为经济增长的第一拉动力,为近10年首次。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部部长余斌认为,预计明年中国消费将继续保持稳定的增长态势。他同时提出,应尽快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进一步挖掘消费潜力,使经济增长继续主要由消费驱动。
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对我国经济增长最大的负面影响出在对外贸易上。“今年外贸‘保十’目标基本上没戏。”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梅新育告诉人民网财经频道记者,“如果要‘保十’,我们全年进出口总额就要从去年的36418.64亿美元上升到40060.504亿美元,亦即剩余一个月里要完成5057.704亿美元。去年年末最后一个月我国进出口总额为3327.87亿美元,今年11月我国进出口总值为3391.3亿美元,如果12个月要实现5057.704亿美元进出口交易额,等于同比增长51%、环比增长49%。”
“由于目前我国主要外贸市场中,欧洲正处于二度危机,新兴市场经济体去年下半年以来开始震荡,只有美国出现了缓慢的复苏,外贸要实现百分之四五十的增幅,是不可能的。”梅新育说。
梅新育告诉人民网财经频道记者,“关于2013年外贸增长(速度),我认为有较大几率与今年相当,即使超过也不会超过多少,外贸低速增长局面还会维持一段时间,我估计明年、乃至后年低速增长的压力都还会比较大。”
“投资驱动型增长”特征在当前经济形势下非常突出。据媒体报道,今年以来,我国地方规划的投资超过十万亿元。显然,为了改变经济持续低迷的现状,许多地方政府动足了脑筋,纷纷推出了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虽然实现了对我国GDP增长贡献率达50.5%,却仍难以掩饰众多的不利因素。
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投资研究室主任张明认为,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的维持会限制房价反弹后房地产投资增速反弹的空间。其次,对基础设施投资而言,作为投资主体的地方政府或地方融资平台目前债台高筑,随着土地市场的降温,地方政府难以进行新一轮大规模的基础设施投资。
中国经济增长新动力:城镇化
日前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在分析研究2013年经济工作时明确指出,“要着力扩大国内需求,加快培育一批拉动力强的消费新增长点,促进投资稳定增长和结构优化,继续严格控制‘两高’和产能过剩行业盲目扩张。”
这段表述透露了一个明确信号:要保持中国经济平稳、持续、健康发展,必须注重投资和消费“双轮驱动”,一方面要着力培育消费新增长点,扩大内需,另一方面投资的作用仍不可忽视、不可偏废。那么,选择什么样的着力点,才能既培育出“拉动力强的消费新增长点”,又能避免盲目扩张、确保投资的稳定增长和结构优化呢?
中央政治局会议给出的答案是城镇化:“要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城镇化并不是一个新概念,对城镇化的重视,也并非始于此次中央政治局会议。中央高层近期是频吹暖风。事实上,在十八大报告中,单单提及“城镇化”一词就有七次之多。报告把“城镇化质量明显提高”作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同时,城镇化同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载体。由此可见,在目前的经济大背景下,加速城镇化或是拉动内需的最好方式。
城镇化助推中国经济增长,首先是拉动内需刺激消费。有研究表明,城市化率提高1个百分点,由于城市人口的消费是农村的2.7倍到3倍,将最终拉动消费增长约1.6个百分点。“如果通过改革使进入城市的农民的消费潜能完全释放,则城镇化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还将增加至少1-2个百分点。”国家发展改革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李铁说。
围绕城镇化布局发展的各类基础设施投资也将成为2013年经济复苏的重要力量。无论是修路架桥、建学校造医院、“水、电、气、邮、网、信、银”等基础配套,抑或是盖住宅建商场,还将带动几十个行业上百个制造业部门联动受益,为社会增添大量饭碗,为政府提供可观税收。所以,城镇化既是“稳增长”之引擎,亦是一根带动力极强的经济“撬杠”。
然而,未来城镇化改革导向,重点还是以人为本,而不是以物为主的城市发展规划。“让农民进城,把城镇化与农村人口市民化结合起来,是我国城镇化的核心之核心。”易宪容在接受人民网财经频道记者采访时说,“如何让农民在城市里住下来,享受城市带来的住房、医疗、教育等方面的福利才是我国城镇化是否成功的关键。” 2011年,中国城镇化率的统计数字是51.27%,但这其中,城镇户籍人口占总人数的比例却只有35%。前后相差的16个百分点之中,蕴含的是数以亿计的农民工不能与城市居民享有同等待遇,不能真正融入城市社会。
“前几年,城镇化的‘好经’被许多地方念成了‘歪经’,”社科院研究员、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副会长刘维新告诉人民网财经频道记者,“许多地方干部对城镇化的理解出现偏差,认为城镇化就是大征地、大拆迁、造新城。”
易宪容对部分地方的城镇化发展的“变味”取向深感担忧。他认为,阻碍我国城镇化健康、有序发展的关键因素就在于房地产市场的投机泡沫。“就当前中国住房市场的性质及房价水平来说,对城镇化好像没有准备好。因为现有的住房市场还存在着投机,很多城市居民没有能力购买,将要进城的农民更谈不上有支付能力。”
同时,刘维新也认为,要让城市里的房价降下来是实现农村人口城市化的关键所在。“光靠兴建保障性住房不能完全解决进城农民的住房问题。以城镇化的名义大搞商品房开发,通过投机炒作让房价居高不下,事实上已经严重脱离群众。”
希望城镇化,不是违背农民意愿的大拆大建,不是强迫掠夺式的低价流转,而是在让农民拥有的土地、房屋等资产实现与城市对接的同时,在教育、医疗、就业、社保等公共服务和福利上跟城市接轨,实现城乡真正的一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