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实控物价物质基础 拓宽保增长政策空间
粮产迈向九连增奠定“百价之基”
中国今年粮食生产有望实现“九连增”。粮价是百价之基,这表明中国的粮价可以不受外来冲击,保持基本稳定,也可从根本上为抑制物价过快上涨奠定物质基础。专家认为,在当前力保经济平稳增长的大背景下,粮食增产和粮价的稳定,为财政货币政策的运用创造了宽松环境,也为宏观调控措施拓展了操作空间。
全年粮产有望“九连增”
国家统计局日前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全国夏粮总产量达12995万吨(2599亿斤),比2011年增产356万吨(71亿斤),增长2.8%,超过1997年的历史最高水平,实现九连增。目前,我国的秋粮正处在生长后期,据农业部田间农情调查,今年秋粮长势良好,丰收有基础,全年粮食有望实现九连增。据农业专家介绍,今年全国秋粮面积比去年增加1100万亩左右,这为秋粮丰收奠定了基础;北方地区今年降雨偏多,旱地作物长势明显好于往年;前段时间北方发生的虫害已得到遏制,近期的台风和强降雨对主产区的影响也有限,总的看,粮食形势较为乐观。
多年来,中国始终把发展农业作为“重中之重”、“国民经济的基础”,摆到突出位置加以重视。目前,18亿亩的耕地红线、95%的粮食自给率底线,已成为共识。按照这一思路,政府先后实行了“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并实行了世界上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大力发展农业科技,按照“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战略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梯次构建惠农促粮的长效机制。在大力发展农业科技的同时,政府还为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多次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格水平。
对于稳定物价作用不凡
业内人士认为,中国粮食实现“九连增”对于稳定国内物价起到了重要作用。近期国际粮食市场剧烈波动,我国粮食市场稳定运行——粮价平稳,粮食生产波澜不惊。“百价之基”的稳定,对于抑制物价过快上涨、稳定市场供应起到重要作用。
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产业经济研究室主任韩一军表示,国际粮食危机不会全面波及到国内市场。我国主要粮食品种库存水平非常高,特别是小麦库存可以满足全国将近一年的消费。相比只有3%单一关税的大豆,我国小麦、玉米和大米还有关税配额保护,国际价格很难直接传递到国内市场。
“中国建立了长期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体制、机制和充足的粮食储备,粮价上涨不大可能对中国市场造成大的冲击。”刚刚卸任的国家粮食局原局长聂振邦近日表示,由于有充足的中央和地方储备,并且夏粮实现了丰收,中国可以保证国内粮食市场的稳定。
专家认为,近10年来,中国粮食产量实现了半个世纪以来的首次“九连增”,而且连年超过1万亿斤。强有力的粮食供给,有效熨平粮食市场波动,抑制了物价过快上涨。
为宏观调控留下充足空间
“解决13亿人的吃饭问题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而中国的粮食安全必须立足国内基本解决。”农业部部长韩长赋日前表示,中国农业也要面向两个市场,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只能择机适当进口、进行品种调剂,中国要努力保持水稻、小麦、玉米三大主要粮食品种自给率达到95%,以保持国内供需的基本平衡。
粮足则天下稳。在国际市场风云多变、国内通胀预期持续高企的大背景下,粮食稳定增产对于管理好通胀预期、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无疑提供了有力支撑。可以说,中国粮食生产不仅增加了产量,更是大大增强了稳粮增产的能力和信心,为我国的宏观调控留下充足的政策运用空间。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的专家均表示,粮食连年增产为我国稳定消费价格总水平,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打下了坚实基础。
业内人士指出,粮食增产对经济总量增长的贡献从表面上看不是很明显,但如果减产,负面影响就会很大,马上会传递到其它行业,因为粮价的稳定对保持物价平稳作用重大。
专家认为,近年来我国粮食连年丰收,库存充裕,库存消费比达40%以上,大大超过国际公认的17%-18%的安全线水平。连年丰收的生产形势提高了中国的粮食保障水平,减少了对粮食进口的依赖,这为我国保增长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本报记者 梁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