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保部副部长:“十二五”就业压力矛盾仍突出

时间:2012-02-23 16:05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2月23日电 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就业是民生之本,关系到亿万家庭的切身利益;促进就业是安国之策,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开局之年的就业情况总体如何,就业难和招工难的问题是否得到缓解,下一步的就业工作重点有哪些……带着这些问题,记者专访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信长星。

  开局形势总体良好

  信长星说,党中央、国务院坚持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大力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就业工作取得显著成绩,就业局势保持基本稳定。

  2011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221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180万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553万人,年底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1%,低于4.6%的控制目标。

  “做好就业工作有许多有利条件:第一,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就业工作,将其作为民生之本,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确立了就业优先战略,这是做好就业工作的根本保证。”信长星说。

  “第二,我国经济仍处在较快发展区间,这是解决好就业问题的根本前提和坚实基础。”他说,“第三,坚持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为稳定就业、扩大就业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撑。”

  这位副部长强调,我们既要充分估计就业问题的艰巨性、复杂性,又要看到解决就业问题的有利条件,坚定信心,迎难而上,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千方百计做好就业工作,努力稳定和扩大就业,防范和缓解失业风险,确保就业局势的稳定。

  压力、矛盾依然突出

  “应当说,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就业形势依然不容乐观。”这位副部长坦言,“一方面是就业总量压力继续加大,另一方面是就业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

  他强调,特别是在当前,受国际、国内经济形势诸多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就业的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会显得更加突出。

  “就业难和招工难并存,是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的一种集中反映。”信长星强调,这说明在劳动力总量供大于求这样一个大背景下,劳动力素质结构与市场需求两者之间不匹配,结果就出现了部分企业想招的人招不满,同时又有部分劳动者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这样一种看似矛盾的现象。

  解释其原因,需要从需求、供给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从需求讲,部分地区出现招工难并向中西部地区蔓延,一方面说明企业用工需求旺盛,同时也说明产业转型升级、产业梯度转移还不到位,中西部地区随着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以及相关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发展在加快,同时又承接了一部分东部转移的加工贸易产业,所以用工需求增长较快。

  “但在东部地区,产业转型升级还在推进中,存量调整要有一个过程,转移到中西部的多为增量部分,东部的用工需求量仍然很大,所以这就出现了用工结构性短缺问题。”信长星说,“特别是在春节后这段时间,问题显得更为突出一些。随着元宵节过后劳动者陆续返城,这一问题正在逐步缓解。”

  在数量结构性短缺背后,更值得关注的一个问题是技术工人长年供不应求,这个问题不解决,将影响产业转型升级的推进。如何使劳动者技能素质与产业转型升级相匹配,是一个重要的战略问题,出路就在于大力加强职业培训。

  缓解招工难,从政府的角度讲,要加强就业服务,搭建对接平台,同时要加强教育、住房等基本公共服务,逐步使一部分有条件、有意愿的农民工融入城市。从企业的角度看,关键是要增强企业的吸引力、凝聚力、提高员工的稳定性和归属感。

  实施就业优先,分解落实责任

  信长星表示,为了做好就业工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门将努力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推动各地真正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来安排。

  “为保证这一要求的落实,按照十二五促进就业规划的要求,要把城镇新增就业、促进失业人员再就业、帮助就业困难人员就业等重点指标纳入政府综合考核体系。”信长星说,“作为考核地方各级政府实践科学发展观和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依据,层层分解落实责任。”

  同时,要落实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督促检查,确保将帮助扶持劳动者就业创业、鼓励企业吸纳失业人员的税收减免、社保补贴、培训补贴、小额担保贷款等政策落实到需要帮扶的劳动者身上。

  “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其意义不仅仅在于就业工作本身,同时也在于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撑。”信长星说,“我们将继续把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放在整个就业工作的首位,在开发就业岗位、落实扶持政策、实施基层项目、鼓励自主创业、加强就业服务、强化技能培训和就业见习等环节上进一步加大力度。同时要统筹做好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城镇就业困难人员等群体的就业工作。”

  在创业带动就业方面,信长星表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将深入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落实和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的政策措施,使更多的劳动者成为创业者,更好地发挥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

  “我们还要大力加强职业培训,完善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培训制度,充分利用社会各类培训资源,落实各项培训补贴政策,创新培训模式,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这位副部长说,“同时,继续组织实施好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月、民营企业招聘周、就业服务进校园、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等就业服务活动。”(记者 徐博)

编辑:王君飞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