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重因素导致物价上涨
与以往需求过旺、经济过热所导致的需求拉动型物价上涨不同,这一轮的物价上涨,发生在世界各主要经济体为对抗美国“次贷”危机而采取宽松货币政策的大背景下,既有我国内部因素的作用,也存在外部因素的推动。
第一,宽松的货币政策是物价上涨的基本原因。世界金融危机爆发后,为了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我国实行了积极的财政政策与宽松的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进行强力干预。由此,启动了4万亿元的大规模刺激经济计划,并以此为杠杆,撬动更大规模的信贷资金投入。
资料显示,2008年12月末我国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47.52万亿元,2009年末这个数字达到了61.02万亿元,2010年末达到72.59万亿元,尤其是2009年末广义货币供应量同比增长了28.4%,造成货币供应速度远远超过同期GDP的增速。货币供应量的大幅增长,固然可以有力地刺激经济增长,但也造成流动性过剩,即通常所说的钱多物少,这必然导致物价上涨。
第二,成本上升推动了物价上涨。2010年以来,不少沿海发达省份将法定最低工资标准平均向上调整了20%,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民工荒”问题,却导致劳动力成本的上升。除此之外,原材料成本、物流成本、燃料动力成本都存在不同幅度的上升。无论哪种成本上升,企业自然都会想方设法通过提高产品价格而转嫁出去。
第三,外部输入性因素日益成为物价上涨的重要推手。如果说以前我国物价上涨可以多从内部因素找原因,那么随着我国经济越来越融入世界经济中,其他国家经济运行中的一举一动,都不可避免地影响到我国经济与物价水平。美国自爆发金融危机以来,为了刺激经济,启动了两轮量化宽松政策,其实质就是通过向市场投放巨量美元来救经济。但是,美元不同于其他货币,它是世界最重要的储备货币。美国增发的货币,有不少通过国际贸易等形式流入我国,我国外贸顺差越大、外汇储备越多,美元占款导致的货币发行就越多,这就增加了我国货币的投放量。
同时,随着美元有意地贬值,以美元计价的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快速上涨,不仅小麦、玉米、大豆等粮食商品涨价,原油、煤炭、铁矿石等价格也猛涨。我国是重要的大宗商品进口国,通过进口环节的传导,这些商品的大幅涨价,将直接增加我国企业的生产成本,并最终导致消费品价格的上涨。一言概之,只要美国继续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让美元走软,那么造成我国高物价的外部诱因将持续发酵。
高物价下无赢家
高物价不仅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成本,增加了广大居民的生活支出,也影响到国民经济的平稳健康运行。
对国家来说,高物价造成经济运行不稳定,增大了宏观调控的难度。一方面国内通货膨胀压力显著,另一方面美日欧发达经济体的经济未有明显起色,扩大内需依然是实现经济增长的动力,但高物价又需要降低宏观经济政策的扩张性。松与紧,如何拿捏,是对政府的一大考验。
对企业而言,物价上涨增加了生产成本。在这种情形下,企业为了保证利润不至于减少,自然就想到提高出厂产品价格。但是,当前市场仍是以买方市场为主,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多数企业很可能不得不自我消化一部分甚至大部分增加的生产成本。若物价带动生产成本持续上涨,不少企业将过上苦日子,而那些实力不济的企业就会挺不住并且破产倒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