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刚刚过去的2010年,两位数的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速、过三的居民消费价格(CPI)的涨幅等诸多因素,都给来年的经济平稳运行带来了一定挑战。
内需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
中科院预测科学研究中心运用经济先行指数和计量经济预测方法做出预测,今年我国宏观经济仍将保持平稳较快增长,GDP增幅有望回落至两位数以下,摆脱经济过热的局面,呈现出第一季度跟第二季度的GDP增长率比较低,第三第四季度增长比较高。
中科院预测科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陈锡康指出:内需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从92%会增长到94%左右。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有所上升,但仍低于正常水平。
陈锡康:“投资保持较快增速,实际增速17%。此外,进出口增速,我们预计较2010年低。农村和城镇存在严重就业问题,但比前三年略有好转。”
CPI将达到3.7%左右
2010年,CPI的每一次提升都牵动着大家的神经,然而,各类食品价格、农产品价格、资源性产品价格、资产类价格尤其是房地产价格叠加上行,从去年下半年开始,CPI如一匹脱缰的野马,一路狂奔,到去年11月份CPI同比上涨5.1%,创造了26个月以来的新高,12月份稍有回落,达到4.6%,到今天,不得不承认,通胀压力是目前中国经济运行最大的压力。甚至有媒体综合世界各地的报道,全球都在关注中国的通胀压力。
中国科学院预测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杨晓光发布数据,今年CPI将达到3.7%左右。
杨晓光:“农产品价格提升,劳动者报酬提升。预计2011年非农部门劳动者报酬将提高9%左右,这将加大生产部门的劳动力成本。第三个因素是资源品价格的涨价,第四就是中国的银行体系向国内市场投放了巨额信贷,大大增加了国内市场的流动性。第五个是翘尾因素,根据CPI定基比推算,2011年翘尾因素将拉动CPI2.6个百分点。”
我国房地产价格难以维持高速增长
而对于去年高企的房地产价格态势,在二次调控实施后,随着央行多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再加上国家发布改善住房结构方面政策,中国科学院预测科学研究中心董纪昌教授表示,正是由于市场化和非市场化手段的出台,使今年我国房地产价格难以维持高速增长,而将出现整体涨幅回落,某些一线重要城市应该出现同比回落。
董纪昌:“ 预计2011年房地产开发投资额将出现一定程度的增长,但涨幅不会超过2010年。完成投资额、土地购置和土地开发面积涨幅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房地产供给预测新开工、施工、竣工面积虽较2010年平有一定程度的同比增长,但增幅还是有所下降。竣工面积与销售面积的差距继续拉大,市场供需缺口仍然存在。在价格方面,预计商品房价格指数将逐渐回落。预测全年商品房平均售价同比上涨12.77%左右。”
虽然刚性需求可能将持续5到15年,另外,城市化以及城市都市圈的建设都是房价上涨的有力支撑。但由于国家采用比较严厉的政策,例如:保障性住房等衍生品的开发。因此,董纪昌认为,整体来看,国家比较严厉的调控政策将对长期居高不下的房价起到有力的打压作用。
董纪昌:“今年比较严厉的一个所谓限购令,整体来看,从需求上还是得到了较大限制。相信今年应该继续推行这种政策。还有就是限外令已经把热钱扰乱我国的房地产市场基本上堵死了,这可能对房价也有一个抑制作用。还有就是加息,这个信号还是比较强烈的。加息增加了开发企业的财务成本和购买者的按揭成本,2011年的成交量就有可能较2010年同比下滑。一方面加息可能增加它的成本,另一方面房地产企业的多元化经营模式可能对自己维持现在的高房价,他们之间还是有一种博弈。另外,征收房地产税,在某种程度上会挤压空置房的上市交易,这种房产税会增加投机者的成本,一定程度上会抑制投资需求。”
中科院预测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将达到约6590元
在居民收入方面,中科院预测,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将达到约6590元,实际增长速度在9.8%左右,继续2010年超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态势,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有望进一步缩小;不过,在工资增长体制不断完善、政府社会保障力度加大等因素的作用下,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仍将达到约21550元,实际增长速度在9.3%左右。
国家统计局近日在公布2010年宏观经济运行情况时指出,2010年是12年间农村居民收入增速首度超过城市居民收入增速,对此,经济核算司司长彭志龙在接受记者专访时曾表示,这是由于农产品生产价格上涨,再加上农村收入中大部分都来自农民工的收入,而在去年物价高涨的情况下,很多城市都提高了最低工资水平。
彭志龙:“因为客观上,我们整个物价水平都在提升,如果不提升农民工的工资的话,他在城市打工就不划算了,他们在城市里的工资一般都是最低档的,如果他的工资只够自己在城市的花销,却不能带回家,他就没有必要出来了。”
中科院的这份预测报告由于是基于数学模型等科学判断,在前几年时都曾较为准确的预测了经济发展态势,例如2010年初,判断GDP增速有可能达到10.2%左右的水平,在年末时,与真实数字只差了0.1%,因而在业界被认为是相对来说较为权威的判断,不过,今年的情况,还需要等待时间的检验。(记者张棉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