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15日公布一季度宏观经济数据。专家预计,一季度经济增速可能上冲至12%左右,达到本轮经济反弹的阶段性高点。然而这更多是由于基数较低因素导致的,全年经济走势并不能消除W型或M型的风险,熨平经济波动将成为宏观政策的重要着眼点。
经济并未过热
专家预计,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11.9%左右。这意味着我国将连续4个季度实现经济反弹,与去年同期的6.2%相比甚至接近翻番。
对于一季度GDP增速,一些专家的预测值在11%-12%之间。清华大学金融系主任李稻葵认为,一季度经济增速将达到11%甚至更高。中信建投发布的研究报告预计为11.8%。
一季度大多数工业行业出现供销两旺的局面带动了经济较快增长。国家信息中心首席经济师范剑平认为,目前我国生产供给增长比需求更快,但这种局面不会持续下去,下半年经济增速可能回落。
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哈继铭认为,一季度GDP增速可能在12%左右,投资、消费和净出口“三驾马车”增长有望更趋平衡。消费对GDP贡献可能达到一半左右,在去年的基础上又有所提速。
分析人士认为,推升一季度GDP的最大变量在于外需。尽管3月份出现了贸易逆差,但一季度总体仍然是贸易顺差,而且3月份的逆差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进出口价格变动引起的,扣除价格因素影响后货物与服务净出口增长将更为乐观。哈继铭认为,评判外需形势更应依据出口指标,而不是贸易差额。
值得注意的是,不少专家预计今年GDP将呈现前高后低的走势,目前的“高增长”基础并不牢固。
银河证券研究所所长滕泰认为,今年我国经济增速将出现一季度、三季度高,二季度、四季度低的局面,即呈现M型走势。目前经济还没有到谈论“过热”的时候,去除基期因素影响后,经济可能刚刚达到潜在增长水平,明年GDP实际增速甚至可能低于8%。
中国宏观经济学会秘书长王建认为,去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达到34%左右,成功对冲了出口不足对经济的影响,但一定程度上也加剧了产能过剩。今年投资主要是保证在建项目,其增速可能要降到20%-25%。出口方面,今年贸易摩擦可能增多,而金融危机后新一轮调整正在深化,未来几年贸易需求不会很活跃。未来保增长的任务依然繁重。未来我国仍可能出现需求动力不足的问题。
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则表示,今年宏观调控的核心应当是保持经济增长的平稳。“我们不能让经济再往下掉,否则又得回来抓保增长,这样就没有精力抓结构调整。第二是不能过热,过热后通货膨胀就稳不住。所以保持经济平稳增长是今年的核心。”
物价短期有望趋稳
专家预计,3月份居民消费价格(CPI)涨幅可能在2.4%左右,与上月的2.7%相比略有回落。以此计算,一季度CPI涨幅可能在2.3%左右,与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基本持平,这或许意味着短期内加息的迫切性并不明显。
哈继铭认为,近期我国猪肉价格有所回落,国际粮价也基本保持稳定,食品价格走稳短期内将减缓通胀压力。但值得注意的是猪粮比价过低和生猪疫情的出现,未来猪肉价格反弹可能推高本轮物价上涨的峰值,达到4.5%-5%左右。
此外,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是否导致输入性通胀也值得关注。如果铁矿石价格继续看涨,国际油价重回80美元上方,均将在一定程度上加大物价上涨以及通胀预期压力。
国家发改委价格司司长曹长庆认为,成品油价上调对价格总水平将产生一定影响,预计14日我国成品油调价将影响当月CPI环比上升0.07个百分点,间接影响可能更大一些,但总体影响有限。
申银万国发布的研究报告认为,由于央行等部门出台的调控政策早于预期,今年我国通胀得到控制的可能性很大。预计全年CPI涨幅为3.2%左右。工业品出厂价格(PPI)与大宗商品价格指数的变化率高度相关,预计1-4季度油价分别为每桶75美元、80美元、78美元和75美元,呈现倒U型走势。PPI全年也将呈现相同走势,全年有望达到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