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主要风险或转向局部过热

时间:2010-04-02 10:33   来源:上海证券报

  当前中国经济从正常化过渡到局部过热可能只有一步之遥,这一步也许正在跨出。经济的主要风险已经由经济的二次回落,转变为通胀压力的上升和结构性的经济过热。因为当前的经济活动水平已经接近潜在产出水平,这意味着总体产能过剩已经消失殆尽,以及通胀压力的有增无减。如果今年不提前采取措施,明年的通胀压力将会明显加大。

  对当前的宏观经济讨论已陷入某种混乱。莎士比亚曾说,爱情像是四月的天气,阴晴不定,冷暖无常。这似乎也契合了眼下中国宏观经济的风候。主流声音认为,宏观经济复苏基础仍不稳固,仍需防范二次探底风险。不过,随着越来越多过热迹象的冒头,这个判断中略显谨慎的成分看上去越来越多,或者更像是在描述发达经济体。

  笔者现在倾向于认为,中国经济从正常化过渡到局部过热可能只有一步之遥,而这一步也许正在跨出。这种可能性的政策含义是,既然基本面风险正在迅速转向,留给政策调整的中间地带可能很小。密切感知宏观经济风候的渐变与突变,及时跟进调整宏观调控政策,应该成为今年是最复杂一年的主要内涵。

  我们先来看看最近的政策动向。从会后声明看,今年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第一季度例会没有给出政策调整的任何暗示。三位专家委员的首度亮相,本身就是引人关注的焦点。他们中有一直主张强力收紧货币的学院派代表。在美联储的公开市场操作委员会中,对通胀容忍度较低的人被归为鹰派。当然,仅凭这一例行的人事调整还得不出什么结论。

  除此之外,市场还注意到了会后说明的三点变化:一是强调要完善商业银行内部治理结构,从改变银行业绩考核手段入手,来平衡全面信贷;二是将之前信贷资金的均衡投放改成了信贷资金的相对均衡投放;三是特别指出,当前经济金融发展面临的形势极为复杂。人们通常是把这三点解读为:前两点说明当前做到信贷平稳投放的难度依然较大,并且一季度信贷总量可能会突破全年7.5万亿的三成;第三点似乎在暗示经济中的不确定性仍然很多,而这些不确定性表明,现在可能还不是货币政策改弦易辙的时间窗口。

  显然,市场过度解读这份会后声明猜测政策意图并非明智之举,这些声明通常不是当局传递政策变动信息的常用渠道。它没有提及广受关注的物价问题,也没有对政策的进一步退出给出路线描述,更没有阐述包括汇率在内的货币政策工具的操作思路。

  笔者认为,当前经济的主要风险已经由经济的二次回落,转变为通胀压力的上升和结构性的经济过热。今年以来物价正以超预期的速度上升,虽然大多数学者预期,在翘尾因素作用下,物价指数将在年中冲高回落,全年物价涨幅不大。然而,另外一种可能性正在出现,那就是年中以后物价不会明显回落。在货币供应增速超过30%的环境下,这种可能性无法轻易排除。当前的经济活动水平已经接近潜在产出水平,这意味着总体产能过剩已经消失殆尽,以及通胀压力的有增无减。在以房地产为代表的一些部门,出现了令人不安的高涨。各种唱空中国的声音纷至沓来。中国的资产部门尽管有着更好基本面支撑,但如果这中间伴随着宽裕流动性的推动,将会助长市场乐观情绪。

  更值得注意的是,包括印度、泰国、越南、印度尼西亚在内的亚洲新兴经济体正在经历着通胀的重现。这种通胀目前来看还将是相对温和的。虽然如石油、食品及钢铁等初级商品的价格在全球范围都出现上扬,但目前的通胀压力根本无法与2008年相提并论。2008年初级商品价格的增速远远快于现在。此外,据相关估算,经过了几个季度的恢复增长,除日本、新加坡和马来西亚以外亚洲各国的工业生产水平逐渐赶上长期发展趋势,然而2008年工业产值高于长期趋势。这也使得今年的通胀形势要好于危机之前。

  从这个角度说,中国今年的通胀也不会超过2008年,那时CPI涨幅达到两位数。但如果今年不提前采取措施,明年的通胀压力将会明显加大。

  同中国经济复苏相比,当前的政策微调力度尚嫌不够。宏观政策已经出现了某些调整。不仅信贷增速同比回落,存款准备金率两次上调,实际利率也已经有所抬升。房贷的打折利率,甚至首套房的优惠利率,都有所提高。但是,结合国内外宏观经济周期情况,政策退出或者紧缩的力度应该加大。继澳大利亚、马来西亚和越南之后,印度央行于3月19日上调基准利率25个基点。中国是否应该即刻启动加息,尚存争论。但如果其他紧缩步骤不加快进行,加息或将成为无奈之举。

  此外,有两点需要特别强调。一是,项目审批的频率和规模应该有所降低。去年的经历表明,大部分的新增信贷流向了政府融资平台。在这种模式下,信贷的高增长对于经济结构调整就没有直接意义。同时,如果项目审批源头控制不住,银行与地方政府还将共同推动经济过热化的风险上升。

  二是,从宏观审慎监管的角度,评估整体流动性状况,以及流动性在各部门的分布。要防范经济金融风险,仅有各个微观机构的审慎安全还不够,还需要关注金融部门与实体经济部门,以及各个金融市场之间的联系,从总体上考量流动性环境的松紧是否适宜。危机之后,各国对金融资产价格泡沫的容忍度都有所下降。然而,如果流动性因政策调控而从金融部门流出,也将会对实体经济部门带来冲击,并可能对一般物价水平造成上涨压力。 (傅勇 作者系经济学博士,宏观经济观察人士)

编辑:马迪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