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宏观结构概念存在误区
●转变增长方式未必减少投资
●双管齐下推动国有民营经济
●刺激消费增长有三大突破口
推动经济结构调整,是当前对政策着力点的一个共识。而进行结构调整,不仅仅是对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等微观结构的调整,首当其冲的应该是“宏观结构”的调整。当前,对宏观结构概念上存在一些误区,有必要对其进行调整。政策应该从针对宏观结构调整的角度进入,引导微观结构沿着合理的宏观结构进行调整,才能理顺结构调整的思路,真正通过结构调整开拓经济增长的新空间,达到经济持续平衡增长的目的。
转变以投资为主的增长方式,是第一个宏观结构问题。投资占GDP比重大大高于消费所占GDP的比重,是经济增长不可持续的最重要理由。但是,要认识到的是,改变投资和消费在GDP中的比重,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并不意味着投资规模的必然下降。
目前,投资增长为主的模式,其存在的最大问题是投资的有效性。比如8%的经济增长通过33%的投资实现,也就是说4个百分点的投入带来一个百分点的经济增长。这种规模递减的状态不改变,要继续保持增长,就必须有更大比例的投资。投资效率的调整,才应该是投资增长方式转变的最核心问题。
笔者认为,2010年投资仍然是重要的驱动力之一。投资效率,包括与投资效率相关的价格机制的改革、产业结构的调整、产能过剩的整合,都可能成为保增长政策的着力点。
“国进民退”是另一个宏观结构上颇有争议的问题。特别是此次为应对金融危机而出台的刺激经济计划,主要是政府投资和由国有企业承接的基础设施为主的项目投资实施和完成。对此,有关“国进民退”的批评声音很多,要求“国退民进”的调整呼声很高。
实际上,在应对经济大幅下滑的过程中,民间资本投资意愿不强,为迅速稳定经济增长,政策启动政府投资和国有企业的投资,应该是正确的决策。“国进”理所当然。从经济持续增长的角度来看,在多元化的经济结构中,经济的正常发展意味着所有参与经济活动的主体都应该正常发展,代表国有部分的经济体的“进”也属必然。
政策需更大力度关注的是宏观投资结构的另一部分,推动民间资本的大“进”。从对经济的贡献角度而言,民营经济已经占到中国经济的半壁江山。为更有效地通过投资达到保增长和调结构的目标,民间资本是比国有企业更具活力的增量,应该成为2010年经济最实质的增量。要拉动民间资本、扶植中小企业,无非做好三件事:对民营资本放松市场准入限制;提供融资便利;减免税,降低成本,增加利润。
2010年,“国进民也进”应该成为宏观经济增长的主要格局,政策着力点应该在推动更有效率的“国进”和推动更积极的“民进”方面双管齐下。
关于中国消费不足的观点也存在误区。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第三季度的实际消费增长接近17%,高于过去7年平均14%的实际增长水平。美国金融危机之前消费增长是3.5%,基本与经济增长持平。中国两倍于8%的GDP增长的消费增长,在现在的经济增长水平下,这样的消费增长水平并不低。因此,中国消费不足的说法在基本消费的意义上是不准确的。
通过拉动消费保持续增长需要有新思路。消费增长必须离开传统的商品消费的层次。笔者认为,中国刺激消费增长有三大突破口。第一是居住性消费;第二是改善性或升级产品的商品消费;第三是服务性消费。
首先,扩大居住性消费。在不断城市化的过程中,真正的刚性需求是居住性住房消费需求,这是消费增长的最大的增量。如果把月供和月租作为消费支出计算进消费增长之中,保障性住房的消费需求增长,将成为居住性消费增长的重大突破口。
其次,改善性或升级产品的商品消费,也是一个消费增长的持续增长点。改善性或升级商品的消费是“创新消费”,只要不断改良产品,新的消费需求就被创造出来。
更具突破性消费增长是服务性消费。服务性消费是中国消费增长最大的发展空间。服务消费领域非常宽泛,某种意义上说,服务消费的增长空间是“无限”的。拉动中国服务消费的增长将使中国的消费增长产生突破性增长,是中国经济规模扩大的最大动力。关注上述三方面的拉动消费增长的政策,应能创造消费领域巨大的投资空间机会。(左小蕾 作者为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