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数据持续走暖 通胀风险需预防

时间:2009-10-23 09:41   来源:经济参考报

  保增长无悬念调结构需加快步伐

  国家统计局22日公布,初步测算,今年前三季度我国国内生产总值21781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7.7%,比上半年加快0.6个百分点。分季度看,一季度增长6.1%,二季度增长7.9%,三季度增长8.9%。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李晓超表示,今年“保八”没有悬念。

  李晓超说,从公布的三季度数据来看,经济的亮点来自于五个方面:一是生产增速逐季加快。三季度GDP同比增长8.9%,比一季度加快1.8个百分点,比二季度加快了1个百分点。经济领域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工业三季度增长12.4%,比一季度加快4个百分点,比二季度的9.1%加快3.3个百分点。

  二是国内需求快速增长。三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3.2%,连续两个季度保持在30%以上的增速。三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5.3%,也比一、二季度有所加快。 
 

  三是经济运行质量的显著提高。财政收入三季度增长24.1%,比二季度加快了21.5个百分点;同时工业企业利润止降转升,6至8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长6.9%,出现了由负转正的局面。

  四是经济的回升面明显扩大。从工业看,前三季度全部39个规模以上的工业行业均实现增长,31个地区中29个保持增长。从投资看,在整个投资快速增长的同时,房地产投资逐季明显加快。

  五是市场信心进一步增强。包括企业景气指数、企业家信心指数、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都在稳步上升。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级宏观分析师唐建伟认为,经济数据说明,当前我国经济回升趋势已经明朗,未来经济回升趋势将继续维持。首先,我国投资增长仍有后劲。一方面,新开工项目增长仍处高位,为未来投资保持高速增长奠定了基础。尤其是政府投资增长仍有空间。在我国4万亿的投资预算中,明年还有超过5000亿的中央投资等待下发。另一方面,以房地产投资为代表的民间投资的加速将进一步带动投资增长。数据显示,9月份房地产投资增速已接近2007年下半年的高增长速度。此外,信贷资金并非固定资产投资主要来源,因此信贷增速放缓对投资增速影响不大。

  其次,消费增长势头良好。今年以来,政府将扩大消费、改善民生作为一揽子计划的政策重点之一。政府一揽子计划中多项政策着重启动住房、汽车等消费热点,取得很好的政策效果。房地产和汽车销售的持续升温将带动下游关联产业的增长。预计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包括就业、收入和股市的变化,在收入效应和财富效应的影响下,未来居民消费信心将呈提高态势,各类消费活动将进一步活跃,这将对经济增长提供稳定的支持作用。

  三是全球经济将企稳回升,年底我国进出口同比增速有望恢复正增长。

  李晓超表示,随着中央一揽子计划的不断落实,今年前三季度GDP实现了同比增长7.7%,为实现全年8%的目标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从目前的趋势来看,“我们可以肯定的说实现全年8%的目标是有把握的。是没有悬念的。”他说。

  唐建伟也做出了同样的判断。他说,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我国GDP增速在去年四季度和今年一季度出现快速下滑,增速分别为6.8%和6.1%,创下近年来的新低。由于同期基数较低,今年四季度和明年一季度GDP可能出现较高增速。“初步预计今年四季度GDP增速为9.8%,2009年全年GDP增速为8.5%左右。2010年全年GDP增速有望达到10%左右。”

  谈到下一步如何促进经济发展,中国企业联合会研究部副主任胡迟表示,要抓紧经济复苏的机会,及时着力调整优化经济结构。胡迟说,从目前的数据看,由于总结吸取了以往宏观调控的经验,此次中央反危机的宏观调控政策效率好于以往,经济回升的轨迹走出了人们事先希望的V字型,令人感到欣喜。不过,此次中央的方针是“保增长、调结构”,但在实际执行中,调结构还是在相当程度上不得不让位于保增长。有数据表明,一些投资流入已经产能过剩的行业。因此,在经济增长目标基本得到确保以后,应当采取更有力的措施以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和发展新能源等新兴产业为抓手,调整经济结构。如果此次再不抓住时机切实调整经济结构,则中国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就会存在很大隐患,而且越往后,经济结构调整的成本会越大,越来越令整个经济难以承受。

  货币政策退出时机未到明年存在小幅加息可能

  目前,物价回升趋势已经确立,统计局日前公布的数据显示,9月份CPI环比上月增长0.4%。这一数据也强化了政策退出的预期,但经济学家认为,短期内中国的货币政策主基调大幅调整的可能性不大,近期政策的着眼点在于结构调整。

  “短期内,中国的货币政策的主基调大幅调整的可能性不大,关键则在于根据国际和国内经济金融状况灵活微调货币政策的松紧度,即货币政策由事实上的反危机时期的过度宽松真正回归到中性的适度宽松方向上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表示,货币政策当然应当对通货膨胀保持高度警惕,不过,如果把结构调整作为宏观政策的主要任务的话,较为温和的物价上涨对于推进结构调整可能是相对有利的。

  从全球视野观察,虽然澳大利亚已经率先加息,但全球主要央行的跟进加息还需要比较长的一段时间,目前各国主要担忧的仍是经济复苏的可持续性,通胀压力显然也不迫切。

  巴曙松认为,国内占CPI较大比重的农产品连年丰收,工业制成品并不存在明显的供不应求,依然存在明显的产能缺口,因此,2010年CPI预计3%左右,但其中输入型的影响因素可能最为显著。实际上,对于中国这样经济结构迅速调整的经济体,对于物价上涨压力也应当有一定的容忍度,同时利用类似的物价环境来推动结构调整可能效果更好。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预计,未来CPI、PPI同比降幅会继续收窄,CPI在11月左右有望转负为正,PPI转正可能要到明年一季度。2010年全年CPI同比涨幅可能在4%以下。

  野村证券中国首席经济学家孙明春认为,鉴于经济增长不再值得担忧而且CPI通胀近期也无大的风险,未来几个季度政府正面临很好的机会来着重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预期至少在2010年3月份之前不会采取诸如加息之类大的紧缩措施。

  不过,虽然大多数经济学家并不紧张通胀预期,但已开始关注新一轮的资产泡沫风险。巴曙松认为,无论是国际市场还是中国本土市场,资产泡沫的形成条件已基本具备,需要引起关注。这些条件包括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所谓的内部条件主要是,宽松的货币投放和银行信贷;国内实体经济的企稳复苏;出口复苏将引起经常账户顺差和外汇储备积累,这会形成流动性的新增的动力。外部条件则主要是全球为了应对危机普遍投放的流动性对中国的流动性增长形成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随着中国经济的率先复苏,经济基本面好转,加之国外较低的资金成本,可以看到国际资本正在加速流向中国。

  “从目前的发展趋势看,尽管中国的宽松政策始终强调面向实体经济的需要,直接将大量资金注入实体经济,但是,随着国际范围内通胀预期和资产泡沫风险的上升,政策的动态微调并且适时考虑逐步退出将显得更为重要。”巴曙松认为,当前全球的中央银行面临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也是如何从异常宽松的货币政策退出,因此,中国货币政策的选择不但要考虑中国宏观经济基本面,更要把它放到全球货币政策“再平衡”的大背景中。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级宏观分析师唐建伟预计,央行票据和正回购等公开市场业务仍将是央行2009年内货币政策微调的主要手段,但2010年存款准备金率存在上调可能。在利率方面,他认为,2010年上半年存在利率上调的可能性,不过即使上调幅度也会较小。

  关注未来风险专家提醒预防通胀

  国家统计局22日公布,9月份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下降0.8%,与8月相比,同比跌幅缩小0.4个百分点。专家预计CPI即将转正,认为现在已经是时候考虑预防未来很可能出现的通胀问题了。

  交行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熊鹏认为,虽然近期CPI同比仍然呈现负值,但降幅正在逐步收窄,物价运行已经走出下行周期,逐渐步入上升通道,预计CPI在11月左右有望转负为正。

  究其原因,首先,当前我国经济复苏的内外环境继续向好。投资和消费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出口好转,外需继续保持缓慢回暖态势。总需求的持续扩张将显著增强物价上涨动力。

  其次,此前主导物价下行的翘尾因素负效应将在10至12月明显减弱。去年8至12月CPI的环比增幅基本都呈负值。而PPI在2008年8月份达到高点,之后开始普遍回落。这意味着即使今年10至12月环比持平,CPI和PPI同比也将会逐渐上升。

  再次,多数食品价格继续上涨。如受生猪存栏量持续下降影响,近期猪肉价格维持小幅上涨;鸡蛋、蔬菜等农产品价格也将在接下来的传统消费旺季持续上涨;而南北方持续旱情以及10月12日国家再次提高粮食收购价将进一步推高玉米等农产品价格。

  此外,非食品价格环比企稳。居住类、娱乐教育文化和交通通信等价格反弹幅度有所加大,将推动非食品价格继续攀升。

  同时,“输入型”通胀压力渐增。随着美元持续走弱和国际经济形势好转将推动未来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继续走高。近期国际原油、黄金等大宗商品价格强劲攀升将持续加重未来国外输入型通胀压力。

  最后,短期内宽松的货币环境不会改变。9月M1增速17个月来首超M2,说明货币供应中的活跃部分增量趋于扩大,这会对未来物价构成上涨压力。

  2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提出,今年后几个月,要把正确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好通胀预期的关系作为宏观调控的重点。“这说明通胀风险已经引起了最高管理层的理解和重视,并可能将对未来的调控政策产生实际影响。”中国企业联合会研究部副主任胡迟对记者说。

  他表示,在经济增长“保八”的目标基本完成的前提下,考虑预防明年以后很可能出现的通货膨胀问题,这绝不是“耸人听闻”,或者是过虑了。因为此次为把经济在短时间内拉起来,央行已经向市场注入了比以前大得多的流动性。尽管央行已经表示宽松货币政策要有所微调,但最新的数据显示,9月广义货币供应量(M2)的增速已经达到29%,为自1997年以来的最快速度。这些货币增量都会在未来的经济运行中体现出来。根据以往的运行经验,在通缩与通胀之间的转换是较快的,并不像有些经济学家所预计的那样是遥远的。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杨瑞龙也认为,谈中国经济未来面临的风险,最大的一项可能就是通胀问题。虽然美国还没考虑这一问题,但不说明中国现在考虑就为时过早。因为美国经济是从金融到实体经济,中国经济则是从外贸到内需,所以本轮全球性的通货膨胀更可能先从新兴市场国家出现。预计中国未来的通货膨胀将有两大特点,一是输入型通胀,因为从3月份以来,粮、油等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已经走高,并影响到了中国国内的资产价格;二是信贷推动,由于中央鼓励在地方构建融资平台,所以信贷规模很可能最终失控。据他预测,年内我国CPI就将转正,明年上半年达到3%左右的增速,明年下半年通货膨胀就可能出现。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李晓超也表示,从当前的现实来看,不存在通货膨胀的问题。但是,“我们也要看到CPI环比出现了上涨,存在着通胀的预期,对通胀预期要给以高度关注。”

  熊鹏表示,当前我国总体物价水平虽然尚处于历史低位,但是物价拐点已过,上行周期已经开启,未来通胀预期可能持续上升,对此应当保持警惕。建议未来我国物价调控要注意宏观和微观相结合,加强良性干预来稳定总体物价水平。一是要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特别要提高货币政策的科学性、前瞻性、有效性,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适度,同时要防止资产价格过度上扬,考虑适度宽松货币政策适时退出的预案;二是完善对农产品的调控,避免价格过度波动。例如,政府要加强信息发布预警和价格监测、运用市场化手段引导农户合理安排生产等长期扶持政策等。三是继续完善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稳定垄断行业价格。四是努力争取国际市场大宗商品定价话语权,提高中国及人民币在大宗商品定价方面的话语权。

编辑:杨丽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