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产业转型多管齐下 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时间:2012-12-18 09:38   来源:广州日报

韩国产业转型多管齐下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纽约用百年完成城市化建设,成为世界最知名的都市之一。(资料图片)

  当前,广州正大力推进新型城市化建设。从世界城市的发展规律看,传统城市发展都面临“增长停滞魔咒”和“中等收入陷阱”两大世界性难题。深入梳理各国化解“中等收入陷阱”的经验教训,对我们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从历史与现实看,多数发展中国家在进入人均收入按购买力平价1万美元时,经济增长出现停滞或者非常缓慢的现象,无法继续将人均收入推入发达国家行列(即按照购买力平价的2万美元)。深陷“中等收入陷阱”的反面教材是拉美国家,成功跨越陷阱的是韩国等东亚国家与地区。

  正面

  韩国用时7年

  激发内在创新能力

  目前,国际上公认的、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与地区是日本和“亚洲四小龙”。在从“上中等收入”向高收入阶段跨越过程中,日本用了12年(1973年~1985年);新加坡和中国香港地区分别仅用了11年,韩国仅用了7年(1988年~1995年)。

  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韩国首尔的经济发展迅速,30年内实现了经济起飞。首尔虽仅占国土面积的0.6%,但却创造了21%的GDP。进入21世纪以来,时任市长李明博实行“推土机”政策,对首尔进行改造,到处都可见绿化工程,2010年首尔更成为当年的“国际设计之都”。

  作为东亚地区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典型代表,韩国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的成功经验。

  1

  进行产业更新换代。韩国1977年进入“中等收入”阶段,此后逐步开始产业更新换代,改变出口型的经济发展模式,激发其内在的创新能力。

  2

  大力发展知识经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韩国大力发展以知识经济、高端服务业经济等为主的转型。进入21世纪后,为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科技竞争格局,韩国政府又提出“第二次科技立国”战略。

  3

  确保各阶层共享发展成果。上世纪70年代韩国启动“新社区运动”,增加农户收入,确保各阶层对发展成果的共享。

  4

  加大研发经费投入。研究发现,韩国的研发经费占GDP约3%;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阿根廷仅为0.4%,这就是一成一败的原因之一。

  5

  稳步提高政府治理水平。韩国早期实行政府主导的市场经济模式,进入80年代后注重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厘清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反面

  阿根廷长达49年

  深陷“中等收入陷阱”

  自20世纪80年代初,拉美国家普遍出现经济增速明显下降甚或趋于停滞的困境,像阿根廷在上世纪60年代,巴西、墨西哥、智利等国在70年代都已进入“中等收入”,但直到21世纪头10年,这些国家人均GDP仍然徘徊不前,基本停留在3000~5000美元,至今仍未能跻身高收入经济体。

编辑:雍紫薇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