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段时间以来,围绕愈演愈烈的债务危机,欧盟、欧元区、欧洲央行以及各成员国政府采取了多项应对措施。记者近日专访了奥地利央行欧洲事务及国际金融机构部门主管弗朗茨·瑙什尼克(Franz Nauschingg),请他就欧洲央行降息、欧元区银行业资本重组、欧洲金融稳定基金(EFSF)扩容、希腊和意大利债务前景等一系列市场关心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记者:过去一年欧洲央行迟迟没有采取降息举措,但11月初德拉吉就任欧洲央行行长后,欧洲央行立即宣布将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以刺激经济增长。这一举动是否意味着欧洲央行改变了以往以抑制通胀为核心的原则?
瑙什尼克:此次欧洲央行宣布将基准利率下调到1.25%并不意味着改变了以抑制通胀为准则的政策调控目标。欧洲央行预计未来两三个季度内,欧元区平均通胀水平会从目前超过3%的水平回落到2%左右,这是欧洲央行同意降息的基础。在此基础上,通过降息刺激消费和投资,同时刺激欧元区银行不再把大量资本存入欧洲央行,增加银行间的资本流动。
此外,降息也有利于维持目前欧元适度贬值的态势,这对于缓解欧元区的债务危机和经济增长压力是必需的,特别是对增强欧元区国家的出口竞争力十分有利。从短期效应看,这可能会对中国等国的产品出口形成竞争,但从中长期看,欧元的适度贬值对双方都有利。
记者:10月底欧盟峰会决议要求欧元区银行业进行资本重组,并要求将欧元区银行的核心资本率提高到9%,这需要欧元区银行业注入大量资本,但从哪里获得这些资本呢?
瑙什尼克:减免希腊债务、提升核心资本率,以及执行“巴塞尔协议3”的严格标准确实使欧元区银行业的负担加重,特别是将核心资本率提高到9%需要补充上千亿欧元资金,而且按要求应在2012年年中完成,时间也比较紧迫。不过通过目前提供的解决方案,融资问题可以得到解决。首先,银行需要自己从金融市场融资;其次,国家可以对本国银行进行注资;最后,银行业还可以通过EFSF提供担保进行融资。
记者:EFSF扩容是欧盟应对债务危机的最新举措,您预计扩容的规模将会多大,扩容能够真正解决欧债危机吗?
瑙什尼克:EFSF扩容主要是解决融资和主权债务担保的问题。通过金融杠杆作用,目标是扩容后的EFSF规模超过1万亿欧元,这样的规模才能够为意大利、西班牙等国的主权债务提供担保。但是法国提出的为EFSF颁发商业银行执照,直接从金融市场融资的方案已被否定。目前看来,更有可能的是在EFSF的框架内,发行由EFSF提供担保的“欧元债券”,以此实现将欧元区平均赤字率控制在4.5%以下,债务比例控制在85%以下的目标。
记者:近来,希腊会否退出欧元区和意大利的债务形势成为市场关注的重点,您如何看待这两个欧元区国家的前景?
瑙什尼克:按照《欧盟宪法条约》的规定,希腊政府不能单方面宣布退出欧元区,但希腊可以通过全民公决的方式选择退出。不过,退出对于希腊来说要付出的代价并不会比留在欧元区内小。退出造成的货币贬值对于刺激希腊经济和就业增长效果不会很大,相反,通胀上升,社会矛盾还会继续加剧。同时,缺少了欧元的保护,债务违约将使希腊国债彻底成为垃圾。因此,我不认为希腊会主动选择退出欧元区。
至于意大利,我认为意大利的经济和债务形势并没有外界想象得那么糟糕,在债务问题暴露前,意大利经济长期处于高债务、低增长的状态,目前的问题主要在于市场投机造成金融市场反应过度。只要能够认真贯彻既定的财政紧缩和经济改革措施,我对意大利债务前景还是持乐观态度。同样的情况在2009年冰岛爆发金融危机时也曾发生过。当时冰岛危机波及东欧,引发市场强烈担忧,欧盟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为此向东欧地区提供了500亿欧元援助。事后证明,金融市场对东欧地区形势反应过度。
记者:欧盟许多国家都在指责标普、穆迪、惠誉等国际信用评级机构在“欧债危机”中扮演的角色,那么欧盟是否打算建立自己的评级机构?
瑙什尼克:欧盟拥有足够的经济规模,其金融和资本市场也足够大,有资格和能力在欧盟范围内建立信用评级机构,但目前相关的计划都还处于准备阶段。不过,信用评级机构的问题并不是解决“欧债危机”的关键。欧元区国家不满的是那些国际信用评级机构往往像金融市场一样,对“欧债危机”反应过度,评估的机制缺乏透明度和稳定性,但另一方面,如果EFSF能够发挥期待的功效,信用评级的问题就不需要担心。
记者:现在市场对欧盟和欧元区经济前景的悲观情绪越来越浓,您如何看待“欧债危机”的前景,欧盟又需要多久才能走出危机?
瑙什尼克:无论是政治体系的改革,还是经济体制的改革,解决“欧债危机”还是必须从欧盟和欧元区层面入手,好好地发挥EFSF的作用。如果发挥得好,欧盟就有能力通过自己的力量融资解决银行业所需资本金,同时也有能力缓解欧元区的债务压力。外来的援助不是必须的。至于需要多少年才能走出危机,我认为至少还需要2至3年的时间。但在应对债务危机的同时,欧盟更需要解决的是经济增长问题。如果能够实现可持续的经济增长,那么债务等许多问题都可能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