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3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我国明年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后,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在上周末的一席话加重了市场对于美国进一步扩大量化宽松的预期。
东西方相反的货币调控看似是一对尖锐的矛盾,实则,从记者获得的信息看,我国稳健的货币政策本身就包含了对国际环境不确定性的考虑,为回收宽裕流动性、抑制通货膨胀留足了空间。而唯一需要考验的,是央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的智慧。
“稳健”之策有利于应对“量化宽松”
记者采访的多位专家均认为,在QE2的计划刚刚推出后,美联储不一定会立马推出新一轮的量化宽松计划。
假使美联储真的要实施第三轮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兴业银行资深经济学家鲁政委指出,这将令世界进入势若冰火的“两个世界”,即资本自由流动性的国家,因本币大幅升值而面临通缩;本币无法迅速充分调整的国家,则将面临通胀和资产泡沫化的压力。由此将令发达经济和新兴经济体今后的货币政策反差进一步加大:发达经济体维持宽松,新兴经济则需持续加息以控制通胀和抑制资产泡沫。
面对美国量化宽松引致的流动性“洪流”乃至通货膨胀,我国刚刚宣布的稳健的货币政策正是明智之策。央行调统司司长盛松成近日撰文表示,稳健的货币政策的内涵,是指货币政策介于宽松和从紧之间的一种中间状态,它意味着货币政策既要改变宽松的基调,又不能急刹车。
揣测其意,即货币政策可以根据不同时期的经济情况紧缩或扩张,灵活性有针对性地调整。面对美国的量化宽松以及其导致的宽裕流动性,以及可能引致的通货膨胀和资产泡沫,我国可以采取调高存款准备金率、加大公开市场回笼、加息等从紧措施加以应对。而当面临经济下滑风险时,可以适当放松。
盛松成在文章中也称,抑制通货膨胀开始成为我国经济平稳发展所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货币政策的优先目标再次面临转换:即中央银行必须对通胀给予更多的关注,并及时作出政策响应。货币政策转向“稳健”有利于管理通胀预期,有利于增强我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