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加哥大学退休教授罗伯特·艾力伯日前在英国《金融时报》发表题为《美国应对中国进口征收统一关税》的文章,认为中国执意追求重商主义政策,导致美国数百万制造业工作岗位流失。美国可以帮助中国作出必要调整,以缓解失衡:根据入境时的价值,对所有从中国进口的产品统一征收10%的关税。
艾力伯称,这种做法不乏先例。1971年美国对进口品征10%的关税,促使日本和一些欧洲国家允许货币自由浮动。过不了多久中国人就会发现,较之美国人对中国商品的依赖,中国人对美国市场的依赖要严重得多。几乎从中国进口的所有商品都能在美国国内或印尼、菲律宾买到。
据有关资料显示,1971年上半年,美国出现了自1893年以来首次贸易逆差,国际收支恶化。当年8月,时任美国总统的理查德·尼克松为了应付国际收支危机,实行“新经济政策”,宣布对外国商品的进口一律征收10%的进口附加税,即在一般进口税上再加征10%的附加税,以限制商品进口。
当时,作为美国盟国的日本只能忍受对方的贸易制裁。
然而,时过境迁,美国想用当年对付日本的办法来制裁中国显然是行不通的。不过,随着金融危机的发展,美国贸易保护主义不断发酵,他们的矛头已集中指向中国。今年9月,奥巴马宣布对中国输美轮胎征收惩罚性关税后,相继宣布对从中国进口的铜版纸、焦磷酸钾、磷酸二氢钾和磷酸氢二钾征收“双反”关税,对从中国进口的油井管征收36.53%-99.14%不等的反倾销惩罚性关税。11月24日,美国商务部又终裁决定对中国油井管实施10.36%-15.78%的反补贴关税制裁,涉及金额约27亿美元。
虽然美国政府高官在G20峰会、APEC等各种国际场合总是信誓旦旦地宣称奉行自由贸易主义原则,但美国的行动却每每走向了自由贸易主义的反面。美国政府喜欢用特列或个案对来自国际社会的质疑进行搪塞,但实际上美国奉行贸易保护主义的内部推力仍在不断增加,其贸易保护主义倾向有可能呈现长期化发展趋势。
但是,贸易制裁是一把双刃剑。如果美国真的要对中国所有商品统一征收10%的关税,那么中国也可以采取同样的办法,对美国的波音客机、汽车、大豆和棉花等商品报复性地统一征收10%甚至更高的关税。这样,两国之间的贸易战将不可避免。目前,双方虽然刀来枪往,舌战激烈,但其实均未将主要火力投入使用,而且严格遵守着贸易战场上的“战争规则”。
美国对中国部分商品加征关税,找出的理由是美中贸易逆差增多。他们武断地认为,美中贸易逆差的根本原因是人民币币值低估,因而只有人民币持续对美元升值,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所谓的失衡问题。由此,“全球经济失衡”堂而皇之地成为要求人民币升值的理由,中国因“人为操纵货币汇率”成了最大的“贸易保护主义者”,美国无论对其展开特保或是“双反”,都似乎“天经地义”。
反观美国,在自身经济低迷的情况下,放弃物美价廉的中国商品,对消费者来说是个打击。例如轮胎“特保案”发生后,美国维修市场——这也是中国涉案产品“主战场”——轮胎均价已应声上涨10%,预计到今年底至少还将上涨10%,达到20%的涨幅。美国消费者是最终埋单者,因而他们非常反感,这将使很多低收入家庭被迫推迟更换老旧轮胎,从而加重了安全的风险。
本来按照国际贸易通行的游戏规则,做买卖应该是你情我愿的事情,如果强迫对方购买那就叫强买强卖。中国并没有求着美国买中国商品,只不过美国消费者认为用那么多钱换中国商品是合理的,中国也认为对自己有好处,所以才会有商品与货币的交换。
艾力伯提倡的做法实际上是对全美国消费者的绑架。
由此可见,艾力伯要求美国对中国所有商品统一征收10%的关税是一厢情愿。当然,他的主张也代表了美国官方或民间的看法,这一点应引起中国政府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特别是在目前美国经济复苏乏力的背景,未来针对中国的贸易保护很可能会不断出现,所以中国必须对此作出应对之策。目前最关键也是最紧迫的是,中国必须对出口生产结构进行调整,努力提高出口行业的竞争力,特别是要在品牌、技术和物流渠道方面下工夫。(邱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