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经济之声《天下公司》报道,在国内冰淇淋市场上,哈根达斯可以说是高端和小资的代名词,甚至被称为"冰淇淋中的劳斯莱斯"。这样一个跨国的知名品牌,在给消费者带来甜蜜享受的同时,却也被有些消费者反映,哈根达斯经典的单球或者双球冰淇淋经常出现缺斤少两、低于所标注重量的情况。
一般来说,哈根达斯一份单球冰淇淋的标注重量为85克,每份售价33元,一份双球冰淇淋的标注重量155克,售价59元,按照平均每克计算,价格约为3角8分。虽然据哈根达斯服务人员介绍,冰淇淋的重量允许上下5克的误差,少了会补,多了也不要求顾客退换。但调查发现,冰淇淋产品重量的控制基本靠手,随意性比较大,甚至有时也少给十几克。
具体情况,最早报道此事的《第一财经日报》记者杨晶介绍当时在哈根达斯门店去调查过程情况。
杨晶:有一位顾客是哈根达斯的铁杆粉丝,经常去吃,他自己也是做食品工作,对重量非常敏感。他跟我们反映了哈根达斯缺斤少两的情况之后我们就到哈根达斯门店去体验。我们一共体验了十几家门店,进去的时候我们就是说要点一份单球或者双球,店员给我们商品的时候我们就说要求称一下。这个时候我们就发现如果十家店的话大概有八家店的秤都是锁在柜子里的,或者放在柜子里的。这一点就可以看出他们平常基本上不用这个秤。
我们一般要秤就会发现十家店里差不多都有七家店甚至八家店都是短斤缺两的,比如一个单球的标准重量是85g,有的店也许好一点就差2-3g,有的店有可能是差到7、8g左右。一般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就说店员你这个不符合标准重量。我们遇到的店员其实态度上都还好,他们就会自己马上去挖一瓢给我们填上。我们询问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他们就跟我们解释。首先第一个绝大部分消费者是没有这个意识的,哈根达斯不解释,不进行一个有情的提示,大家去吃这个东西之前应该要称重,他们公司据店员的反映好像是有规定,但是他们从来不去执行。因为顾客也不反映,价格遇到这种情况是怎么办?好的店员会给你挖一瓢,不好的店员就像我们的爆料人爆料的情况,说你这个顾客有点找茬是怎么样,或者拨打110这样不愉快的事件。整个采访了十几家店,就发现真的是超过一半。一个最保守的估计,超过一半的哈根达斯店是不达标的。
我们暗访的情况来看,大部分服务员态度上还可以。我们提出要称的时候,服务员首先要怔一下。他们告诉记者,很少有消费者会提出你帮我称一下单球或者双球的重量,他们有点不习惯。因为平常消费者都提不出来这个要求,根据店员反映的情况,9成消费者都不会提出说要主动称一下重量,店员自己也无所谓。我们差不多暗访了三天,前两天的时候差7g、8g这种差很大的情况非常多。
到了第二天差不多下午的时候,我们跟哈根达斯总部发了一封采访的邮件,他们没有回。到了第三天,我们再去暗访的时候发现,为什么我们去到的店面就发现都多了,而且一多就是多个3、4g。我们想说为什么一个晚上所有的店面都多了的情况,是不是那封采访邮件发挥了作用。
经济之声记者今天多次尝试联系通用磨坊(中国)有限公司,不过截至发稿前一直没有结果。对于哈根达斯这种"缺斤少两" 的行为,业内分析反映出了哈根达斯在连锁化经营过程中存在的管理漏洞。上海艾肯品牌策划公司总经理王启分析,一盆冰淇淋能舀多少勺都有效益核算考核,门店都希望尽量多舀几勺,以提高综合毛利,这应该也是行业潜规则。评论员王启作出分析。
王启:这很难保证是百分之百足称的,因为它是每次通过人工来通过称重的,就存在这样的问题,我估计跟整个潜规则有很大的关系。为什么哈根达斯在中国做形象好,我觉得它是进来的早,而且那个时候没有别的。以前冰激凌不是这么吃的,以前冰激凌是走着吃的手里拿着吃的,没有坐下来专门吃冰激凌的店,哈根达斯就提供了这种店,小资浪漫的。
说实话我也去过哈根达斯,我真不知道哈根达斯有称重的这种情况。我们应该发起一个活动大家到哈根达斯称重,应该帮助哈根达斯培养出这么一个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
有业内人士透露,所谓"冰淇淋中的劳斯莱斯",在美国等地只是很普通的品牌,产品价格也相对便宜。为什么哈根达斯在国内就华丽变身了呢?上海艾肯品牌策划公司总经理王启表示,其实从1996年进入中国大陆,哈根达斯就定位高端,抓住了市场空白。
在全国的一些大的CBD,商业中心SHOPPINGMALL来开直营店的部分来做,它的产品就比较高。所以他必须考虑用高的销售额把成本挡住,在当下的中国也缺乏一个高端的冰激凌品牌,更好就补这个缺,因为目前国内都是卖低端,那么就看谁的便宜。
国内都在做低端化,中低端市场,唯独他做高端化,把他一个是简单的符号化了。在中国能够吃得起哈根达斯的是一群有钱人懂得享受的人,把它符号化了,哈根达斯就相当于LV、普拉达。高端化以后,它整个产品的形象、品牌定位都高端化了,从定位开始到营销都是比较成功的。
现在出现这种缺斤短两的情况对于哈根达斯肯定是有影响的,特别被媒体爆料之后,被社会公众知道后,对于品牌形象肯定有影响的。对于销量没有太大影响,哈根达斯这个冰激凌品牌仍然在大陆没有什么竞争对手,只有像DQ少量的一些。
这种缺斤短两肯定不是管理的漏洞,一定是故意的。如果是管理漏洞,肯定是有时候多给有时候少给,这是正常的现象。但是如果你没有发现多给,总是少给的话,一定是这个厂家有意识的这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