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源被收购考验中国企业家终极追求
时间:2008-09-05 13:10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在可口可乐公司宣布计划以179亿港元收购中国汇源果汁集团有限公司之后,网络上一时间议论纷纷。很多人把这种外资企业对中资企业的收购视为一种民族工业民族品牌覆没的征兆,并气急败坏地表达自己的反对之情。汇源果汁被收购一案同样如此。
一家充分进入资本市场的企业,从它挂牌的第一天起,就如同将自己作为一件商品挂了出去,只要买家卖家你情我愿,其他人不好横加干涉。
我感兴趣的问题是,一个中国民营企业家的终极追求是什么?这个问题又可以分解成两个问题,第一,中国民营企业家中有多少人真正准备将自己的企业经营成百年老店的?第二,只要有人(当然往往是外资)愿意出合适的价格,中国民营企业家中有多少人会毫不犹豫地将自己的企业拱手相让?
汇源果汁的朱新礼曾先后与新疆德隆集团、台湾统一集团,法国达能公司合作。想当年德隆欲出资将汇源拿下,让朱新礼只做一个职业经理人,却被朱新礼出招化解。而今仅过去了区区六七年的时间,难道朱新礼就心甘情愿地被可口可乐收购了?当然,这次可口可乐出手阔绰,用179亿港元收购汇源,按照朱新礼在汇源公司的股权比重,他将坐收70多亿港元——与德隆当年的出价相比可谓收益空前,也证明了朱新礼没有卖给德隆的决策正确性。问题是,如果真以179亿港元卖给可口可乐,再过六七年时间回过头来看,是否同样能得出“决策正确”的结论?
我们还应该继续追问,将自己的公司卖个好价钱是不是朱新礼身为中国优秀企业家的终极追求呢?如果不是,又如何解释一个在港上市不到两年的企业,还未给股东们好好展示自己的管理和发展企业的潜力,就准备转让脱手呢?企业界有“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一说,如果中国企业家费尽移山填海之力只是为了获得一个被更大的鱼吃下去的“资格”,面对这样的企业宿命观指导下的中国企业,恐怕不能指望它们给我们带来多少惊喜。
汇源果汁看似成长迅速,成为了产值和市场占有量都居中国果蔬饮料第一的大企业,但是这个“大”相对于尚不成熟的中国市场而言,以中国国民收入提高的速度,以市场增长的速度,放眼10年、20年后的中国果蔬饮料市场,留给汇源的发展空间极其之大。这也就是为什么可口可乐要出如此巨资的原因,因为中国的市场太庞大,提前解决掉一个竞争对手,将其资源为我所用是一种具有战略眼光的布局。
中国不乏艰苦创业的一流企业家,他们懂得如何驾驭社会变革年代的难得机会,发展壮大自己。但是,一些优秀的企业一旦壮大起来,出现在面前的世界不是越来越宽阔,而是变得越来越狭窄。其实,获得被强大对手收购的资格,说明你刚刚有资格成为其对手,和对手的差距也还很远,作为企业家的终极目标远未达到,应该快马加鞭,知难而上,而不是“金盆洗手”,成为一个局外人。
优秀企业家的字典中只能有“收购”,没有“被收购”。被收购也是一种失败——特别是当你的企业基因随着收购一并被彻底剔除——即使为此卖了一个好价钱。
还不能忘记了,在“民族工业”的语境之下,企业家还不能忘记自己身上所担负的实业报国的使命。对于明天的中国来说,被收购意味着你的传奇成为历史,并不能够再参与创造新的历史,也无法感受民族复兴征途上的种种壮举。(高永峰)
编辑:胡珊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