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逐渐成为中国百姓最关注的话题之一。“加强食品安全监管、保证食品卫生安全”在本网2007两会热点话题调查中排名第六,仅次于房价、医疗、教育和反腐等焦点话题。回顾刚刚过去的2006年,从苏丹红事件到孔雀石绿、瘦肉精,到福寿螺、多宝鱼、大闸蟹和陈化粮等等事件的曝光,食品安全有充分的理由成为全民关注的热点。可以说2006年是食品安全隐患集中爆发的一年,百姓对食品安全的信心降到了冰点。
而与此同时,国家并未放松对食品安全的监管。食品安全被列入了十一五规划,《食品卫生法》修订、《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制定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备当中;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不断下发加强食品安全监管的文件;查处食品安全案件频频在媒体上曝光;虽然国家态度坚决、力度空前,但一年多以来,效果难以令人满意。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坦承“一些涉及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解决得还不够好”,食品安全就是其一。是什么导致了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病根在哪里,良药又在何方?在代表委员的讨论当中,我们应可找到清晰的脉络。
我国食品安全现状究竟怎样
韦云隆委员指出,2006年食品安全问题持续冲击民众的食品生活。国内制贩有毒食品的严重事件屡屡发生、令人触目惊心。制贩有毒食品者的受害对象是不知情、不确定的大量无辜群众,是购买消费品的整个消费群体。制贩有毒食品的后果是致伤、致残、致死,其本质是“食品恐怖活动”。食品安全问题还严重危害了我国的国际信誉和国际形象。我国曾出现过在一年中被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扣留634批中国进口食品的先例。其原因就是杂质、食品卫生差、农药残留、食品添加剂色素等问题。
长期从事食品行业的全国人大代表、娃哈哈集团董事长宗庆后表示,目前中国市场上的中小食品企业“鱼目混杂”现象严重,这些企业没有足够实力进行标准化的安全生产,为食品安全带来重大隐患。一些不良企业的行为已经严重损害了食品业健康、绿色的形象,更重要的是对老百姓的身体健康构成了伤害。
尽管也有业内委员表示,目前食品安全状况的总体情况是好的,食品合格率在最近20年以来都在逐步上升。20年以前,只有50%—60%的食品合格,现在全国范围之内都已经达到了90%。酱油这种最不容易合格的产品,现在都能够达到了85%以上。
但不容忽视的是,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食品安全的要求日益提高。目前食品安全水平与人民群众所期望的要求还相距甚远,食品安全形势依然严峻,整体有效监管问题亟待解决。
代表委员矛头直指监管体制漏洞
食品安全问题是涉及民生的基本问题之一,引来两会代表委员的热议。议论的焦点集中于监管体制的漏洞。
娃哈哈集团董事长宗庆后代表指出,当前中国食品安全监管体系、法律制度和监管方式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食品安全监管机构过于分散,多头管理现象严重;食品安全市场准入制度还需完善;食品安全监督执法角色不当,缺乏规范;食品法规、标准的建设落后于食品工业的发展速度。“我们餐桌上的食品,从种、养殖到食用需要经过多个环节,其中任何环节出现差错都容易引起大问题。”
中国农业大学党委书记瞿振元委员把当前食品安全管理方面最突出的问题归纳为:行政管理主体责任界线不清;现有监管能力与法律赋予的职责不相适应;小规模生产经营方式造成食品安全监管成本高。
陈守义委员认为:作为牵头单位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恰恰是惟一没有食品安全行政执法权的部门。虽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可以在政府的领导下,发挥一定的组织协调作用,但由于部门视角和利益的不同,组织协调的难度较大,食品安全监管的总体目标很难达成一致,因此重复监管和监管真空问题依然存在。
王秦平委员认为:现在产品生产的每个阶段都有专门的机构来进行检测,种植是农业部门,加工是质量监督管理部门,市场销售是卫生部门和工商部门。当初中央有规定所有检验机构设在质检部门统一检查,但是现在各部门都想树立自己的权威性,自己检查,这样一来各机构的检验标准和检验方式方法就有了差异。
由此可见,种种原因造成的监管不到位是形成食品安全问题的主要原因。改革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已成当务之急。
代表委员出谋划策
一、解决体制问题需要立法。
任启兴委员提出:我国目前在食品监管方面缺少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管理办法。虽然我国现有的涉及食品监管的法律法规数量多达几十部,但因为是分段立法,条款相对分散,因而留下了执法空白和隐患。《食品安全法》应做到全面、公正,并且尽快出台。
江西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胡长林代表谈到:制订食品安全法要“提速”。要通过食品安全法的制订和实施,解决现行法规将有关食品安全的规定分散于食品卫生法、产品质量法等多部法律、相互之间缺少协调配合、法律条文冲突、应有的内容缺失等问题。“食品安全立法不能服务于政府部门现行的职权划分,而应当服务于保障食品安全这个最根本的目的,应当按照食品的基本类型来设计科学的监管模式。“也有代表委员呼吁,食品安全需要严刑酷法方能起到震慑作用。
二、以行政手段解决体制问题
王书平委员建议:尽快制定更加完善严格的食品安全监管制度,实行严格的生产自律。
周宜开委员建议:加强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坚持从源头入手,推动“从田头到餐桌”的全过程管理。
任启兴委员建议:整合执法力量,调整监管职能,逐步采用由一个部门为主的综合性、专业化、成体系的监管模式,由该部门全过程负责食品质量监管,并赋予更高权威。
三、用科技和公开透明手段促进食品安全
航天信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夏国洪委员提出,可以使用信息技术手段来解决食品药品安全问题。他指出,现在条纹码、智能标签和防伪技术都已经成熟,对市场上销售的食品上添加射频标签(RFID),可以有效甄别产品的真伪与品质,结合条纹码等其他手段,与产品质量数据库联合工作,把产品质量管理科学化、数字化,然后通过检测设备的更新和专业监管组织的设立,可以很好地解决食品安全管理的问题。
何培嵩代表提出,当前广大群众对于食品质量的信心依然不足。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把食品的检测信息及时公开出来,依靠群众监督市场。逐步推广食品质量检测结果公示制度:一是实行网上公示,二是实行媒体公示,三是实行市场公示,四是保证检测结果公布的时效性,五是改进食品检测的周期和频度;六是建立食品质量检测问责制度,保证检测结果的客观公正。
陈君石委员提出建立世界上通行的“风险评估”机构。其中最重要的一项,是由科学家对某一食品安全问题进行科学分析,用科学的数据去评价,然后再请有关部门进行决策,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进行风险管理。风险管理和风险评估都应该以透明的信息发布给媒体。最后,媒体便有比较准确科学的信息发布给民众,这也叫风险信息交流。
令人欣慰的是:无论在代表委员的话语里,还是在政府部门的举措中,我们都可以看到做好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心,温家宝总理也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了“大力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保障人民群众饮食和用药安全。”我们相信以这样的决心来对待食品安全保障工作,我国一定能以公正、严格、认真的监管,用公开、透明、坦承的态度,建设一个公平、健康、安全的食品市场。
(来源:中国经济网)
编辑:越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