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原本以中国为主要生产基地的制造业正在向东南亚和海外其他地区转移。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所有的制造业都会流向海外。相反,产业转移意味着市场重构。在中国和东盟比较优势具有互补性的基础上,通过产业转移推动产业链和供应链的重组,有可能提升双方的合作层次,为深化企业间合作、推动区域一体化、打造新的全球供应链创造良好条件。(《半月谈内部版》2012年第11期)
纺织服装业率先转移
产业转移的态势在纺织服装业的全球供应链结构中首先得以体现。中国过去30余年的高速增长中,纺织服装业曾经长期保持着两位数的出口增长,但近些年来增幅连续下降。特别是从去年第四季度以来大幅下滑,到今年七八月份开始出现负增长。纺织服装企业的订单大幅下降,生产收缩。
但在东盟国家,纺织服装业的产量和出口正在稳定上升。如越南的纺织服装已是第一大出口商品,占全国出口的13%。预计2012年越南纺织服装业全年出口额可达15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0%以上。泰国的纺织服装年出口额达60多亿美元,是泰国第二大出口行业,也是泰国最大的制造业部门。4500家纺织服装工厂雇佣员工100多万人,占整个制造业就业人数近20%。柬埔寨2011年成衣出口总额达42亿美元,同比增长约28%,占全国出口总额的87%。今年柬埔寨服装出口总额有望突破50亿美元,至今已有30多家中国企业前往柬埔寨投资设厂。缅甸和老挝的服装业也在成为本国发展最迅速的行业。
在纺织服装业转移的推动下,中国对东盟的投资快速增长,2011年中国对东盟非金融类投资29亿美元,同比增长13%。2012年上半年,中国对东盟投资15亿美元,同比增长34%。
整个东盟的纺织服装出口总值现在已高达约300亿美元,就业人口超过600万,正在成为东盟经济的一个支柱行业。
制造产业链又逢变迁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们已经见到在纺织服装业的带动下,世界的制造基地从美国、欧洲转移到日本,又转移到“亚洲四小龙”,之后转移到中国内地,现在开始转向东南亚、南亚。一个不同于过去20多年的新的世界制造产业链、供应链正在出现。它在亚洲地区集中表现出两个特点。
首先,经过20多年的合作,中国和东盟之间已经建起了包括国家、企业、地方在内的多层次、多方位的合作。双方比较优势的互补性(如中国拥有技术、资金优势,东南亚拥有廉价劳动力)在政策的推进下,为深化企业间的合作、打造新的全球供应链创造了条件。
中国-东盟自贸区建成以后,中国和东盟相互贸易的90%以上的产品实现了零关税,极大地拓展了双方合作的空间。以纺织服装业为例,在东盟市场上,中国产原辅料拥有产品样式丰富、运输成本低等诸多有利条件。在东盟出口的纺织服装中,企业使用的中国原辅料多达50%~80%。因此,东盟纺织服装的出口,不仅使东盟获利,中国也可以从中受益。
最近一项针对东盟地区的调查表明,东盟出口的发展面临一些挑战,迫切需要与中国的企业、金融机构和工程企业加强合作。这些挑战集中表现在东盟企业资金紧张,生产原料短缺,难以适应海外市场的需求变化,东盟境内运输、分销和仓储成本高等等。
在东盟内部,泰国和印尼在面料、纱线和其他纺织材料方面有优势,而越南、柬埔寨、缅甸和老挝有专业的服装制造公司和技术熟练的廉价劳动力。中国企业可以依靠自己20多年里积累的设计和开发能力、世界市场的行销网络,加强与东盟企业的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其次,产业链和供应链重组正在将中国和东盟的合作推向更高层次。上世纪90年代,中国和东盟主要是产业间贸易,中国从东盟进口矿产、原材料、农产品,出口制成品。本世纪以来,制造业内部的贸易大大增加,2011年机电产品既是中国向东盟出口的最大商品,也是中国从东盟进口的最大商品,占中国从东盟进口总额的46.6%。
2011年4月,中国工程机械制造商三一重工与印尼工业部签署投资协议。三一重工在印尼爪哇省以西的卡拉旺投资2亿美元兴建三一印尼产业园,由此成为第一家在印尼制造业领域进行大型投资的中国企业。三一重工前几年已经在德国科隆市投资1亿欧元建立工厂和研发中心,还在2012年1月收购了全球著名的工程机械制造商德国普茨迈斯特公司。利用德国技术的三一重工,不仅可满足印尼市场,而且可以加大对东盟和其他新兴国家的出口。
走向东盟的中国企业和中国投资,可能刺激产生新兴产业集团。这种集团研发部门可能在中国、欧美,市场行销部分可能在世界各地,制造部门可能分散在中国和东盟。东盟中现有的大批已熟悉中国和世界各地商业环境的华商企业,可能就是这种新型跨国公司的雏形或结合剂。这种产业集团将使中国和东盟双方获益,使双方的利益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劳动力素质至关重要
应当看到,中国制造业已出现向东盟转移的趋势,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所有的制造业、所有的企业都要转向东盟。这种转移是企业的理性选择过程,是一种市场重构。中国要避免产业空心化并在较长时期内保持世界制造业基地的地位,必须实现产业升级,而劳动力素质将是关键所在。中国、德国、瑞士、新加坡制造业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就是不断加强技术培训。
相关预测显示,尽管发达国家经济仍然低迷,但是未来几年亚洲贸易的年增长率仍可能高达8.3%,到2020年全球贸易的60%将包含亚洲部分。中国和东盟作为亚洲地区最具经济活力的区域之一,将是世界最主要的消费市场。如果应对得当,制造业的东南飞,将飞出一片新的天地。(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资深研究员 杨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