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份原油进口1730万吨再创新高

时间:2008-04-15 14:37   来源:
  海关总署最新发布的3月份我国原油进口数据显示,当月进口原油1730万吨,创下历史新高。

  与这一创纪录进口量相伴的是,在国际原油期货价格一度突破110美元每桶的背景下,使得我国在今年一季度原油进口量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14.9%的情况下,所支付的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了90.6%,达到300.31亿美元。这几乎相当于我国一季度的总体贸易顺差(414.18亿美元)的75%。

  对此,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能源专家管清友博士表示,在国际油价持续高涨的情况下,我国的石油需求量并没有因成本压力而有所减少,而且,考虑到中国经济发展的现实,短期内能源需求明显减少的可能性不大。

  所以,我国针对原油进口的支付压力将持续增加,而且,这种压力已经从“偶发”转变为“经常”。此前,由于国内能源企业参与国际能源市场能力不足,再加上我国能源储备不足,从国际市场上高价进油的情况时有发生,而现在,这种支付压力因为国际油价长期居于高位而变得难以避免。

  在多位受访者看来,中国所面临的这种压力得以缓解的前景并不乐观。在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推动本轮国际油价高涨的重要因素——美元贬值问题何时出现转机。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世界经济形势分析室主任倪建军对本报记者表示,导致国际油价的持续高涨的各种因素中,美元贬值的影响越来越大。

  最近,欧佩克轮值主席公开表示,目前国际石油的供需并没有出现失衡,美元贬值和国际投机资本的炒作成为了油价波动和高涨的主要原因。欧佩克成员国的石油储量占全世界的78%,石油出口量占全球交易总量的55%以上。

  所以,管清友博士分析称,人民币相对于美元的升值虽然可以部分抵消这种支付压力,但是,应该引起重视的是,目前我国所面临的能源困局(主要体现为石油)已经开始更多夹杂国际货币战争的因素,所以,我国目前对能源价格进行行政管制的思路将面临更多的压力。

  我国目前的能源治理思路中,主要包括了,出于对能源价格上涨可能加剧我国目前已经相当严峻的通货膨胀压力的担忧,国家对终端能源消费价格实行强制性的行政管制,而这样的行政管制带来的直接效果是,石油产品供应链中“批零倒挂”和“进口亏损”的现象一直存在。这又迫使政府在面临成品油供应不足时,采取对石油公司进行直接财政补贴的手段,鼓励企业增加进口。

  但这样的治理思路正在遭遇国际货币政策调整(尤其是美元政策调整)的冲击。

  “这种治理思路对于暂时性的缓解国内通胀压力是有作用的,但是,不能长期寄望于这种管制思路,甚至产生依赖心理。”倪建军说,“也许从表面上看来,这种形式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因为能源的价格上涨而加剧通胀的局面出现,但是,目前通胀的发生已经很难断定到底哪些因素在主导,我们无法断言目前国内的通胀压力没有受到国际油价高涨的影响。”

  在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副主任祝宝良看来,原油价格上涨和粮食价格上涨基本上是一比一的比价关系。“现在油价已经涨了三倍,但是粮价只涨了两倍。”所以,现在国际粮食价格上涨成为长期趋势。统计显示,国内粮食价格和食品价格的涨价成为了推动此轮通货膨胀的重要因素,而国内粮价的上涨和国际原油价格的高涨也是有关系的。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国际能源价格的上涨完全可以通过包括粮食价格上涨等多种渠道转化为国内通胀压力。

  “目前的国际能源价格问题本质上已经是货币政策问题。”管清友说,“由于次级债危机已经演变成一次全面的信贷危机,各国中央银行缓解流动性短缺的宽松货币政策可能引起全球通货膨胀和美元持续贬值。在石油市场供给和需求紧张态势没有根本性改变的背景下,油价将在宽松货币政策推动下迭创新高,超高油价可能在未来十年出现。”

  在这个背景下,“国家对能源的治理,需要突破单一的财政补贴和行政性价格管制的思路,从货币政策的角度来审视这一问题,并做出更为综合的治理手段选择。”倪建军表示。(叶一剑)
编辑:胡珊珊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