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收储面临困境 国家“出手”救市遇囧

时间:2013-01-21 11:18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棉花收储缘何又临困境

  收,资金压力大,国家财政不堪重负;不收,市场剧烈波动,伤及棉农,重创我国棉花产业。解决棉花“卖难”和“买难”,仅凭单一的手段已很难奏效

  中国储备棉管理总公司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1月14日,2012年度国家已经累计收储棉花560万吨。而据国家发改委调查估算,2012年度(2012年9月至2013年8月),全国棉花产量不过690万吨。

  在过去的四个多月里,在国家收储措施的有力支撑下,收储的棉花已超过2012年度国内棉花总产量的五分之四。

  为解决国产棉滞销难题,2011年,我国出台棉花临时收储政策,以每吨标准级棉花19800元的价格收储;2012年9月,国家决定再次启动棉花临时收储,同时把每吨棉花的收储价提高到20400元,每吨高出国际棉价5000元左右,近亿棉农“躲过”了严峻的市场风险。

  然而,记者在棉花产量占全国半壁江山的新疆调查发现,为保护国内棉农利益,国家花费千亿元收储“天量”棉花,结果却是棉农因价格未达预期喊“渴”,纺织行业叫苦,棉商受屈。

  棉花市场调控,为何一再按下葫芦起了瓢,难以走出“棉贱农伤、棉贵纺溃”的怪圈?

  国家“出手”救市遇囧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调查测算显示,今年新疆棉花每亩平均种植成本为1740元,较上年增加114元。据新疆南部一些产棉县市的农业局测算,如果加上采摘费用,每亩棉花的平均成本将达到2300元以上,高的甚至能达到2600元。棉农反映,虽然国家托底收储,种棉不至于赔钱,但是价格却很难达到预期,因为农资、人工等生产成本一直在涨,只能达到微利。

  对纺织企业来讲,收储的结果是把国内棉价托顶到每吨20400元,但这种价格纺织企业根本无法承受,只能是有价无市。由于目前国内的棉花价格远远高于国际棉价,给本就艰难维持的国内纺织企业,特别是外向型纺织企业带来致命的压力。

  自2011年我国首次实施棉花临时收储以来,国内外棉花价差不断扩大,每吨价差从3000元增至最高时的6000元。据国内一些纺织企业反映,内外棉差价每吨不超过2000元,企业还可以承受。然而,眼下过高的原料成本已经让我国纺织品在国际市场上根本没有竞争力,大批企业停产或限产。

  纺织企业要求国家实行零关税放开外棉进口的呼声又起。“农民的利益是需要保护,但纺织工业同样需要保护;如果压力全部转嫁给纺织企业,最终也难以达到保护农民的预期效果。”一家纺织企业负责人说。

  纺织企业的窘境反过来加剧了国产棉“卖难”。“今年棉花是‘零销售’!”新疆一位棉商沮丧地说。在棉花严重滞销的情形下,国内绝大多数棉花经营企业只能走“交储”这一条路,事实上,已经形成了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局面。而棉花经营企业争相入储的情形,使得企业拍储变得异常艰难。“只要有一批棉花入不了储,企业就得全亏进去。”这位棉商说。

  棉花收储风险陡增

  随着收储总量快速增加,国家收储棉花的风险越来越大。从2011年9月我国首次实施棉花临时收储制度至今,仅一年多时间,国家收储的棉花就已超过800万吨,史无前例;据专家和业内人士保守估计,新年度国内生产的棉花相当一部分无法被下游纺织行业消化,到2013年4月,此轮收储结束时,国储库存的棉花将达到850万吨以上,这几乎相当于我国纺织企业一年的棉花用量。

  “这意味着国家将为此付出不少于1700亿元的收储资金,加上巨额仓储费用、各种管理和经营成本,对国家财政的承受能力无疑是一种考验。”中国棉花学会棉花产业信息与经济学术委员会副理事长、华南农业大学教授谭砚文说。

  更让谭砚文等专家和业内人士担心的是,在此轮收储完成之后,潜在的风险才刚刚开始,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国家“托底”收储让农民对市场的冷暖变化毫无知觉。

  据专家和业内人士预测,受国际金融危机拖累,在接下来的两年内,国内外市场很难回暖,即便国内棉花种植面积没有因收储而扩大,仅仅维持目前的种植规模,国家的收储政策能否延续下去,都将是两难。新疆石河子大学棉花经济研究中心负责人、经贸学院副院长王力说:“收,资金压力大,国家财政不堪重负;而如果不收,市场剧烈波动,又将伤及国内棉农,重创我国棉花产业。”

  “中国棉花产业目前已经走到了非常危急的关头!”王力说。对国家而言,过去一年收储的棉花,在今后极有可能逐渐成为烫手的山芋:近千万吨储备棉占压上千亿元资金,执行国家收储的中储棉总公司如果以国际市场的棉价出手,肯定巨额亏损;若以收储的成本价出售,国内纺织企业又承受不起;而今后几年,如果国内外市场逐步向好,国家抛售储备棉,势必会打压国内棉价,这又与储备的初衷相悖。上个棉花年度320万吨的国储库存到2012年9月新棉上市之前,基本上没有被消化多少,如果来年库存不及时清空,那么下一年度的收储,恐怕连仓储都将成大问题。

  记者的调查印证了专家对仓储问题的担忧:由于各地棉花仓储库容有限,在“卖棉难”不断加剧情形下,随着收储进入高峰期,几乎所有中储棉的代储仓库都先后“满仓”。在棉花丰收的情形下,新疆铁路运力不足、棉花外运困难,使得棉花代储仓库“进多出少”,“入储难”更加突出。在塔里木盆地的许多储运经销站,等待外运的棉包在露天货场堆积如山。

  “即使有充足的车皮,棉花运出去也没地方存储,因为中储棉总公司在内地的仓库也已基本‘饱和’了!”中储棉总公司一位在新疆阿克苏的驻库代表透露,2012年新棉收购前,国家低价抛售了50万吨储备棉,就是在给新棉“腾地方”。

  白色产业需要“组合拳”

  “棉花临时收储本来就面临两难的选择:从稳定中国棉花生产的角度看,收储价格应该高一点;但是考虑到我国纺织品的竞争力,又不能太高。”作为收储政策的制定者,国家发改委的一位官员如是评价。

  中国棉花协会常务副会长高芳说,如果没有这个政策把市场托起来,就无法稳住国内的棉花生产,一旦棉花面积下降,很难再恢复。她解释说,即便有收储政策,2012年,我国棉花种植面积较上年还下降了十分之一;2012年国家提高了棉花收储价,但下一年棉花生产形势仍不容乐观。但高芳同时也承认,“棉花产业链条长,忽略任何一方都会伤及左右,对整个产业带来不利影响。”

  自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国内棉价大的起伏发生过四次,“棉贱农伤”、“棉贵纺溃”现象随之交替出现,国内纺织企业和近亿棉农频遭“折磨”,不堪其扰。

  专家和业内人士认为,随着中国的纺织业和棉花产业日益融入全球化市场竞争,仅用单一的手段很难把国产棉从困境中“拯救”出来,要处理好纺织行业和棉花产业之间的关系,棉花市场调控必须通盘考虑,施以“组合拳”。

  一位业内人士分析说,“对棉花和棉纺产业的各利益环节来说,总的利润盘子就那么大,这个环节多了,其他环节就少了,甚至会亏损。”在这种情形下,类似临时收储这样的措施,必然难调众口。一些纺织企业要求国家实行零关税放开进口棉的呼声越来越高,但我国棉花生产安全问题也必须得到重视。因此,既要保证近亿棉农增收和国家棉花安全,又要协调棉花、纺织两大产业利益,除了由国家“埋单”,对棉花生产实施补贴,让棉价降下来之外,没有第二条路可走。

  专家提醒,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几乎每逢棉花面积大幅度缩减的年份,国外棉花特别是美国棉花都乘机大幅度涨价,使得“嗷嗷待哺”的我国纺织企业蒙受巨大损失的教训不能忘记。

  “全球市场上呼风唤雨的美国,在棉花问题的处理上一直游刃有余,主要源于美国对本国棉花产业的补贴。”长期从事国际农产品贸易研究的谭砚文教授说,美国棉花产值每年不过30多亿美元,而政府对棉花生产和出口的各个环节的补贴却远远超过这一数字。有了以高额补贴为主要内容的一整套扶持政策,美国棉花生产基本不受国际市场波动影响,长期保持相对稳定。这也确保了在棉花国际定价权上,美国占据了别国无法与之抗衡的地位,具备强大的价格优势,在国际市场上到处攻城略地。

  虽然从2007年开始,我国出台了棉花良种补贴政策,给种植棉花的农民每亩15元的补贴,但每年人民币10亿元左右的补贴总额,还不及美国对其棉农补贴的零头,很难起到稳定国内棉花产业的效果,更难以和不断涌入国内的进口棉花抗衡。虽然可以通过控制进口棉花配额数量和税率来保护国产棉,但从长远看,必须取消配额限制,让纺织企业根据需求不受限制地从国际市场采购棉花,否则中国纺织品很难具备国际竞争力;如果没有类似生产补贴这样的扶持政策,中国棉花根本无力参与日趋残酷的国际竞争。 

编辑:雍紫薇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