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3000多万吨炼铁高炉渣即将变成一座宝库。24日,5位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与近百位各类学科技术专家,在四川攀枝花举行的“钒钛论坛”上,深入探讨了钒钛资源和高炉渣综合利用项目的技术方案。这也是中国即将启动的一系列新材料研究和产业化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炉渣是在高炉炼铁过程中排出的一种工业固体废弃物,又称高炉矿渣。在蕴含丰富钒钛资源的“钢铁城”攀枝花市,这种被普遍视为“废弃物”的高炉渣因富含钛资源,而被作为重要战略资源保存下来。但由于技术的限制,每年新增380万吨、积累已超过3000万吨的高炉渣还没有得到有效利用,被堆积在攀枝花市金沙江畔,形成了一道“渣坝”;也让这些“战略资源”一度陷入了“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尴尬境地,不仅占用大量土地,更威胁着长江上游的生态环境。
“钛具有超轻、坚韧、耐高温等众多远超其他金属元素的优秀品质,在航空航天航海等领域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对攀枝花含钛高炉渣的综合利用,不仅具有紧迫的环保意义,更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进行高炉渣钛回收利用技术研究的成都牧甫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黄铭说,“我们的研究得到了中国工程院的指导和支持。”
作为我国重要的钒钛基地,攀枝花市钒钛磁铁矿保有储量高达67亿吨,其中,钛资源保有储量占全国储量的93%,居世界第一位;钒资源保有储量占全国储量的63%,居世界第三位。此外,根据国土资源部在攀枝花开展的钒钛磁铁矿资源整装勘查初步结果表明,攀枝花地区还有147亿吨的潜在资源量。
但几十年来我国传统的钒钛磁铁矿冶炼工艺造成了钛资源未能有效回收,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中国工程院院士、副院长干勇说,要尽快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加快建设节约型的现代钒钛产业。
据东北大学材料与冶金学院的研究测算,攀枝花钒钛磁铁矿中的钛资源,目前总回收率还不到10%,其中大约有53%的钛资源在冶炼中进入了高炉渣。
当日在攀枝花市举行的“2012-攀枝花钒钛论坛”,是由攀枝花市政府联合中国工程院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及相关产业机构主办的。该论坛力图在地方政府、研究机构和相关企业之间建立钒钛资源综合利用的产业联盟,并推动国家级专家顾问委员会的尽快组建。(记者 侯大伟 梁淋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