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前举行的第十八届上海电视节上,电视剧产业如何发展与壮大是各界热议的话题。中国证券报记者了解到,虽然国家文化产业政策红利不断释放,电视剧播出平台多样化、受众需求快速提升、产业投资和规模激增,但目前中国电视剧市场仍是虚假繁荣,泡沫在放大。
业内人士建议,为挤出泡沫,实现产业良性发展,应促进影视制作公司和播出机构合作,并培育周播剧等新的播出方式,扩大市场规模。
三大顽疾待解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这是众多业内大佬对电视剧产业的评价。一方面宏观政策支持,使得电视剧产业出现投资热、制作热、观众热;另一方面,在繁荣的表象下,产能过剩、题材雷同、成本提高引发的产业深层次危机正在逐渐显现、放大。
“据广电总局统计,每年的电视剧生产量为1.5万集左右,但只有约8000集能得到播出,其他的片子基本拍完就进了仓库。能播出的还不一定都能赚到钱。”华策影视副总经理邓昌明指出,这主要是因为电视剧产业还处于低层次发展阶段,上下游从业者整体上比较浮躁。
据悉,目前已经上市的影视公司已经有5家,向证监会递交上市材料或已通过初审的影视公司接近20家。中国电视剧导演工作委员会秘书长阎建钢表示,现在的影视制作公司上市似乎变成了一种潮流,如果不上市就感觉自己很落伍。但上市就需要产能、规模,引发的产量竞赛导致市场容量井喷,出现系统性过剩。
阎建钢透露,2011年全国电视剧总产值不到90亿元。而目前,电影、电视剧貌似成了掘金“宝地”,大量热钱蜂拥而至。“但他们根本不了解电视剧的盘子有多大。”
在海量的电视剧产品中,总有几部热播剧获得极高的收益,比如去年的《宫》、《步步惊心》等,今年的《甄嬛传》、《北京爱情故事》等。这种强大的“吸金”效应,让制作公司前仆后继跟进,“什么题材赚钱就拍什么”成为信条。于是,一部《宫》火了,宫廷穿越剧就扎堆,但粗制滥造、简单重复使市场竞争水平低下,内容创新乏力,令人堪忧。
阎建钢表示,市场更需要的是精品。“检索近三年的电视剧,所有市场表现好的一定是创新的剧,绝不是跟风的剧。”
而近两年,网络视频加大购剧投入,使得演员片酬、电视剧制作成本急剧攀升。虽然今年以来,电视剧网络版权开始大幅回落,但演员片酬并没有同步大幅下降。
“目前明星演员片酬占到电视剧投资的60%-70%,这极大的影响了制作投入。而人力成本、拍摄设备、场地成本等都在上涨。上游的成本上升了,肯定会传导到下游,从而影响整个产业链。”知名导演李少红表示。
制播合作成转型利器
在产能过剩和跟风严重的形势下,安徽广电集团总编室主任肖融表示,影视制作公司和播出机构加强制播合作是中国电视剧产业的必然要求。中国电视剧发展到一定阶段,制播双方在竞争压力和现实状况下有强烈的合作愿望,制作方希望通过合作减少制作的盲目性,以控制风险,而播出方希望通过合作尽早的掌握优质资源,以控制成本。
目前,央视以及东方卫视、安徽卫视、江苏卫视等都在和上游影视公司合作,有参股拍摄制作,也有定制购买。优酷网、爱奇艺等网络视频网站也开始加入制播合作行列。
此外,周播剧等新的播出方式也是避免恶性竞争,扩大市场规模的有效手段。有上市计划的慈文影视董事长马中骏认为,电视剧总产值不到90个亿,与房地产业比,这个产业几乎不成为产业。目前,影视公司的收益只有版权,但只有版权收入的话,这个产业一定不会有太大的前途。对播出方式进行改变,培育周播剧,能带动衍生品的开发,使得产业链拉长、拉大。“因为时限变长,人们就有关注期待,曝光度就会提升,影响会变大。这对诸如影视拍摄地餐饮和旅游、影视书籍、纪念品等衍生产品的开发有极大的推动作用。”他解释道。
美剧、英剧、日韩剧,其实都有周播剧。周播剧所带动的相关产业,远远不止90亿元,甚至可能会产生900亿、9000亿。(记者 姚轩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