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5月21日电(记者 魏倩) 新一轮全球产业布局中,如何破解中国制造业迷局?包括201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托马斯·萨金特在内的多位重量级人士在近日召开的“2012环首都绿色产业高端会议”上对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进行了探讨。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魏建国在主旨演讲中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已成为全球制造业的重要基地。但这是中国靠凭资源消耗、环境污染以及劳动力红利所付出的代价换来的,不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瑞银集团中国区主席李一说,尽管中国在全球制造业中超过20%,但创新含量低,某种意义上讲是“大而不实、大而不强”。
事实上,中国制造业产业转型升级虽提了多年,但效果并不明显。“下一步中国制造业只有实施全球化,才能够在新形势下有更大的发展”,魏建国提出。
凭借研究宏观经济扬名的萨金特指出,“创造力”对生产力的提高作用非凡,当前中国应该提升生产力,刺激以制造业为主的实体经济。对面临新一轮产业竞争的中国制造业,与会人员的共识是中国必须要寻找创新的道路,而不是简单的复制和模仿。
以电子产业为例,美国经济没有完全复苏,欧债危机还在加剧,全球对电子信息产品需求还会继续减速。“尽管面临越南、柬埔寨低劳动力成本的竞争,但还是不应放弃,可以向上游转移,如半导体业”,摩托罗拉移动技术大中华区总裁孟檏认为。
目前,中国的劳动力同欧美、日本、韩国比较仍为最低,“应该看到中国仍有巨大的潜力,更何况成千上万优秀的加工贸易队伍,这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培养起来的”,魏建国说。
政府政策方面,德勤合伙人陈建明认为,金融和税务体系的改革对中国制造业改革和竞争力提升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另外则是法律和监管体系改革,尤其是知识产权发展,一定会影响中国制造业竞争力的提升。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中国制造业而言,过去三十年,产业集群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并从中获益颇多,例如义乌小商品城等。国家发改委综合体制改革司副巡视员宋葛龙认为,产业集群发展到目前阶段,政府规划越来越重要,例如搞了多年的高新园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