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决定对乳粉类以及米粉类产品价格体系进行适度调整”。近日,完达山奶粉一纸涨价通知再次引起社会对国内奶粉市场的关注。
记者2月28日致电完达山客服热线得到证实,目前完达山已经开始执行新的出厂价,并将陆续在全国完成对分销商、终端门店的供货价和零售价的调整。此次涨价的产品为婴幼儿奶粉各个系列,涨价幅度在12%以内。
记者2月28日走访上海多家大型超市发现,目前婴幼儿配方奶粉的价格并没有明显上调,在家乐福、大润发、沃尔玛等多家超市中并无完达山奶粉出售。家乐福中国公司告诉记者,目前并未接到完达山调价通知,完达山仅在北京、河南、安徽、深圳、哈尔滨等地家乐福超市有售,可能通过地方公司调价。一些婴幼儿用品网站上也暂时未见完达山奶粉和其他奶粉调价通知。
针对完达山公司所说的“价格代表品质”,记者随机采访了一些消费者发现,母婴用品市场上的确有这样的消费心态。一位家住上海浦东新区的准妈妈对记者表示,自己在选购母婴用品时,的确会产生高价格意味着更好材质这样的想法。“因为是给孩子用的,所以安全第一,价格因素反而不敏感”。
也有一些消费者认为,并不能以偏概全,贵的不一定就是好的。上海白领刘畅告诉记者,由于受到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影响,部分消费者对国产奶粉的品质安全产生了不信任感,被迫高价消费海外奶源的奶粉,主要图的是安心。消费者并不是“只买贵的不买对的”那样不理性,而是“被迫选择”。国产奶粉企业应当学习借鉴国际知名奶粉企业的品质安全管理经验,而不是在价格上向其看齐。
其实,目前奶粉市场上国产奶粉的品种已经比较丰富,价格从几十元到三四百元不等,消费者的选择日趋多元化,一家奶粉企业的调价并不会对市场造成太大的影响。
完达山近日在一份发给供应商和经销商的涨价通知单上显示,受到国际乳制品原材料上涨以及国内生产加工成本上涨的双重影响,公司经营成本进一步增加,企业自身已经无法继续消化。因此决定对乳粉类及米粉类产品价格体系进行适度调整,并要求分销商和终端门店于3月21日前完成新的供货价以及零售价的调整。
上海奶业行业协会副秘书长曹明是告诉记者,去年“洋品牌”奶粉已经涨过一轮,但此次国产奶粉提价并不是跟风。国产奶粉市场定价能力较弱,如果不是成本压力较大,不会提高产品市场零售价。国产奶粉主要针对中低端市场,尤其是区域性品牌,很难像高端奶粉品牌那样有超额利润空间,消费者也对价格较为敏感,贸然提价必然会“赶走”部分顾客,提价实为无奈之举。
据介绍,受多种涨价因素影响,根据上海市奶价协商机制成本测算,去年原料奶的价格已经提价了两次,今年奶农反映饲养奶牛成本上升,要求继续上调原奶收购价格。另外,奶企运输成本、财务费用、人工等刚性成本也确有上涨。
而相较频频涨价的“洋”奶粉,国产奶粉的涨价并没有“咄咄逼人”。东方艾格农用咨询中心提供的统计数据显示,自2008年,三鹿奶粉爆出“三聚氰胺事件”后,洋品牌奶粉就进入集中涨价期,3年内共有4次集中调价,包括美赞臣、雅培、多美滋、雀巢、惠氏、明治、美素等品牌在内的洋奶粉,每次提价幅度均在10%左右。经历几轮提价后,现在每罐至少提价50元,多的达到100元。而据瑞银证券统计,从2006年至今,国内奶粉的平均销售价格仅从每千克80元涨至100元左右。
事实上,国内生产企业经过与国际企业多年“同台竞技”,在生产设备、工艺和管理上已经有了很大进步,产品品质也有了很大提高,但与国际先进企业相比仍有差距,这也是“洋品牌”奶粉能够有品牌溢价和高额利润的主要原因。国内乳业想要“上位”,还必须一步一步从恢复消费者信心做起。(魏宗凯 周琳 陈爱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