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划:在大陆老台胞沉浮录 往返两岸"戒不掉的爱"

时间:2012-06-01 09:52   来源:中国新闻网

  原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副会长、原台声杂志社社长郭平坦(左)和原中国医学科学院卫生研究所(现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业卫生与中毒控制所)研究员蔡世雄(右)。图片来源:中国新闻网 郭思远 摄

  原北京市台湾同胞联谊会会长、原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副会长、中国地质大学教授苏民生(左)和现任台盟中央副主席、两岸民间交流促进会副会长、清华大学教授吴国祯(右)。图片来源:中国新闻网

  【编者按】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出生于台湾或籍贯台湾,因为历史的因缘际会,最终定居于大陆几十年。岁月沉浮,如今他们多已进入暮年,当回首往事,说不尽的甜酸苦辣,道不尽的悲欢离合。

  中新网台湾频道推出主题策划《岁月沉浮,老台胞在大陆生活纪事》,采访多位生活在大陆的老台胞,走进他们的乡土记忆、大陆生活,体味他们对两岸交流与人生的感悟。他们每个人的个体的故事,正是两岸关系大历史的生动体现。

  【乡土记忆篇】在大陆老台胞沉浮录 时代悲歌中的乡愁记忆

  【大陆生活篇】在大陆老台胞沉浮录 走进大陆的艰苦和感动

  中新网北京6月1日电(郭思远 吉翔 丁文蕾 王义铭) 历史,在那一刻成为一个民族深沉的痛。而这个痛,期许随时间慢慢推移得以痊愈,正如历史学家所言“时间是最好的良药”。

  “自从1949年台湾同祖国不幸分离以来,我们之间音讯不通,来往断绝,祖国不能统一,亲人无从团聚,民族、国家和人民都受到了巨大的损失。所有中国同胞以及全球华裔,无不盼望早日结束这种令人痛心的局面。”(1979年1月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

  1949年后,生活在大陆的和由国外回到祖国的台胞一时间再也无法回到台湾,但他们怀念故园的浓浓乡愁和建设强大国家的拳拳之心,都汇聚成人们对老台胞最为明显的记忆。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贺知章《回乡偶书一》)当年意气风发、风华正茂的年轻台胞,而如今,已是两鬓斑白、历尽沧桑的老台胞,但他们依然在翘首以待……

  【两岸关系篇】再踏故土,一种“戒不掉的爱”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进程,一直贯穿老台胞的生活轨迹。由于时代的历史因素,旅日台胞不少都是生在台湾,学在日本,长在大陆,因此,对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已故台盟中央主席蔡啸曾写诗到:“风云沧桑半世纪,我以许我报瀛洲。”

  两岸交流中,他们与台湾亲人血浓于水,与台湾朋友情真意切,这种感情都是其他感情所无法取代,对两岸政策的建言献策,他们会更多考虑台湾民众的感受。

  再踏故土

  光阴荏苒,在期盼多年之后,老台胞们终于踏上返乡之路,其感受恐怕难以言状。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初唐著名诗人宋之问的这首《汉江》正是他们情愫的真实写照。

  对此,郭平坦对中新网记者说,每次回台湾感觉都很好,每次感受都不一样。像日本他去了17年,作外交官4年,但感觉却是“可去可不去”。然而,对台湾还是非常有感情的,吃的、住的等一去马上就融洽了,民间风俗一样,语言也通,“我是闽南话的口音,回台湾还会讲一些闽南话,当然普通话也很普遍”。

  1996年,林明美第一次以讲学名义来到从来没有到过的台湾。据她介绍,那次是台北医学院给她发出邀请的,中间虽几经波折,最后还是成行。“我一到台湾,家里就来了三、四十个亲戚,大家都很亲切,我们先去扫墓,之后一起叙旧聊天。”

  蔡世雄1993年第一次返乡进行学术交流,他说,那是非常感慨的,“没想到的是几十年后,我的一个同学居然还记得我们家过去住在哪。其实,我自己都记不住了。记得那时候,有一个骑自行车的人过来,一问是我同学,他还记得我的名字。”

  后来,同学们为蔡世雄召集了一次同学会,有28个同学从台湾的四面八方赶来,在蔡老看来,这很不容易。不论是同学还是亲人,都特别热情,让自己感受到一股浓浓的情意。那时候,亲戚们放鞭炮,办了十几桌的欢迎宴,分散在台湾岛内一些亲戚都回来了。

  “我有个表叔,他感慨地说,当年你父母是我们乡有名的知识分子。有父亲的小学同学,还提起小时候和父亲一起光着脚,一起去上小学。”蔡世雄说。

  在台湾,很多记忆中的人和事重新浮现脑海,“我的祖父跟我们生活了多年,我对他的印象很深,一次早上4点多发生地震,我们都跑到野地里,祖父怕我们着凉,就冒着危险回去拿衣服,虽然已离开台湾60多年,但自己仍然清楚的记得当时的情景。”

  据吴国祯介绍,第一次可以被允许回台湾是1993年,回去探望父亲,住了了两个月的时间,因为离开台湾20多年了,他去看望亲戚朋友、老师,做了比较深入的了解。他回台湾比较长的一次是1999年,从1月到6月,足足有有半年之久。那次,他在台湾“中央大学”待了有半年,有了比较深入了解,在学校跟学生们交流了很多。

  吴国祯回忆说,从那以后,到了陈水扁“执政”时期,就再不让他回台湾了,所以这一下又拖了10年。2009他再次踏上故土,他到母校新竹的清华大学去了3个月,从人的一生来讲,大学生活是记忆深刻的时期。而在台湾的短短3个月里,他跟老师、同学交流了很多,那次去,他感触比较深。

  原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所长、原中华全国台湾联谊会副会长兼北京市台湾联合会会长李河民(左)和原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台湾广播部闽南话播音员、原文化部驻日本中国大使馆文化参赞夫人李玲虹(左)。图片来源:中国新闻网 郭思远 摄

  原台盟北京市主任委员、原台盟中央办公室主任陈炳基(左)和原北京市临床药学研究所所长、原北京市侨联副主席林明美(右)。图片来源:中国新闻网 郭思远 摄

  两岸亲情

  亲情是一种“戒不掉的爱”,当老台胞时隔多年回到故乡,那里亲人,梦牵魂绕,深深怀念。

  据苏民生介绍,阔别60年后,2001年7月他才有机会重返故土,“踏上故乡的土地,当然要见故乡的亲人。”他说,抵达台北的第二天,就到堂兄孙明的家里去看望。

  尽管几年前堂兄到北京看望了自己的父母,但是这次到台湾,来到他们家还是感到格外亲切。据他介绍,孙明的父亲是他的四伯父,在台湾经营一家医院。1929年,他父亲在日本留学期间回台湾的时候,就是住在这个四伯父家养伤治病的。后来日本人要让警察所押解他父亲去日本,是四伯父设法把父亲留了台湾。

  而在上个世纪80时代,苏民生的父亲和四伯父无法在台湾相聚,只能到日本见面,那时他们已分别40年了,可现在两位长辈都已仙逝。“孙明兄说,那时的印象,我父亲教他们学习,还是蛮厉害的,不同于我眼中慈祥的面貌,谈起这些往事,大家都感概万千。”苏民生说。(见《我的台湾心家乡情》)

  据林明美介绍,他的堂哥叫林金生,曾在日本东京帝大法律系念书,并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毕业。林金生是国民党蒋介石、蒋经国时代的中常委委员,并兼任台湾当局“内政部长”,跟日本前首相中曾根康宏是很好的同学。因为他在日本求学,所以她父亲特别照顾他,也最喜欢他,放暑假的时候他也总在林明美家。后来,林金生一直很孝敬她父亲,每年、父亲过生日他都会寄信、寄东西,到美国去时路过日本,也一定要到父亲那拜访。

  蔡世雄向中新网记者说起回台湾感受的时候激动之情溢于言表,他特别是想父母,因为回台湾是他们的最后遗愿,但是一直没有实现。

  “我的一个叔公,问我这么多年才回来,有什么要求?我说,就想吃芒果。他们就给我拿了两箱,请大家都尝了尝。对这次回去我印象很深。”蔡世雄说。

  两岸交流

  在某种程度上,老台胞就是两岸交流的一部分。他们有些人在对台部门工作,对对台工作尽心尽力,有些人则在政协、人大这个平台对对台工作建言献策。

  据郭平坦介绍,在接待台湾同胞方面,他感触很深。1972年,中日建交以后,一部分台胞就转到对台工作部门工作。据他介绍,林丽韫任全国台联会长,他后来任副会长,就一直做接待台湾同胞的工作,后来台湾同胞可以到大陆来,这里面也有郭平坦等人的工作成果。

  郭平坦还介绍到,他们对台工作的几个主要方面,其一是青少年交流,现在两岸每年都举办夏令营和冬令营,通过这种形式,让两岸青年加深了解。作为台胞,他们的便利之处就是可以通过台湾的朋友组织一些重点大学的大学生来大陆交流;

  其二是少数民族工作,请他们来大陆看看;其三是客家人工作,客家人大概占台湾岛内的15%,中华意识比较强,他们对大陆的来往方面比较积极,做了大量工作;其四是民进党工作,事实上,此前民进党的一些主要人物来过大陆,比如吕秀莲等,民进党人士到大陆来就是全国台联会出面的,因为都是老乡,语言也同,大多还比较客气。

  对两岸交流的期望,郭平坦说他非常乐观。郭平坦说:“我们要相信和依靠台湾人民,台湾人民因遭受日本窃据和两蒋统治多年的影响,不了解大陆,对‘台独’有幻想,被蒙骗一次、两次有情可言,但绝不会三次五次的被骗下去。”

  而据苏民生介绍,1983年北京市台联会成立,第二届他当选为理事,1990年底成为北京市台联会副会长。1994年当选为会长,是全国台联的兼职副会长。从台联会的工作来说,做的是联系、服务台湾民众的工作,因此,民间交往很重要,只有加强交往才能加深了解。

  当台湾民众了解大陆以后,发生了什么变化呢?苏民生介绍,第一是大陆和台湾没有什么差别,无非是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是不同的,但都是本乡本土的。第二,大陆的人对台湾民众是善意的。当台湾民众有困难,大陆会支援和帮助台湾发展。“我觉得现在台湾人认同这一点,是了不起的变化”。

  陈炳基向中新网记者介绍到,帮助台胞解决困难和问题,有利于争取台湾民心。首先就要把在大陆生活的台胞照顾好。他认为,现在必须重视大力推行增进台湾民心的工作,只有这样才可减少许多麻烦。

  吴国祯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许多台胞在台湾都有自己的户籍,在返乡的权利上,应该能够来去自由,而不需要办理一些繁琐的手续。因此,他呼吁台湾当局应该站在人道主义角度,以人为本,在政策制定和实施上,给予台胞这种应有的权利。(后续篇章待续)

编辑:王伟

相关新闻

图片

本网快讯

热点新闻

奇闻趣事

两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