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苏
《家国何处不入梦》 萨苏 北宸文汇出版社 2010年9月
北宸
“台湾”这个词,从小学时的课文中就开始在我们思想中植根,而真实的台湾我们却知之甚少。
日前,文汇出版社推出的《家国何处不入梦》一书,通过萨苏、北宸两位笔友跨越海峡的通信,还原了大陆与台湾普通民众对两岸关心的人物、事件的真实观感。
海南日报记者采访萨苏、北宸,听他们讲述两岸几代人的生死离合,不一样的岁月故事,一样的家国梦。
用善意的眼睛审视对方
海南周刊:这本书,是萨苏和北宸一年半的通信,你们怎么想着把它编成书的?
萨苏:最初通信的时候,并没有想把它编成书,后来觉得这样有趣的事情,干吗不和大家分享呢?
当真的把这些通信编成一本书的时候,我们发现,原来海峡两岸,如果用善意的眼睛去看对方,竟有那么多可以相互欣赏的地方。
我们有那么多天然相通的地方,同时,分离60年造成的不同,也因为出自同源而有相互感动的魅力。
那时,我们忽然发现自己在作一件不是很多人在作的事情———一个大陆人和一个台湾人在相互审视对方的世界。
把我们眼中看到的,和读者分享,用民间的眼睛,民间的理解看台湾是什么样的,看大陆是怎么样的。
北宸:编书这件事儿,只是某日笔谈时跳出来的一个想法,几分钟就达成了共识。
一般探讨两岸的文章,总有些各说各话的感觉,有时看到报纸报道一些台商在大陆的情形,也只是停留在表面。我们觉得,两边的朋友其实可以一起笑谈许多事情,也可以坦诚地交换彼此对时事的看法,而不仅仅是我说你听,或你写我读。
海南周刊:书的开始,讲述了美国南北战争的最后一幕,你们对读者读完这段文字,有何期待?
萨苏:这段文字让我们感动,因为我们的民族经历过比美国南北战争更多的苦难。
为了国家富强、和平,我们的先人为之奋斗,我们今天,也在为之努力。国家的进步是由一个个阶梯组成的,每一个阶梯都渗透着这种努力。渡尽余劫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我们共同为这个民族的未来而努力。
北宸:《序》里面那则故事,有一个动人的转折点是奥特将军在久战后对南方一个小兵产生的关怀恻隐之心。
将军没有把年轻的小兵当做敌军,而是视为国家民族的下一代。
我期待读者在读整本书后,看待过去的历史,能够把时间感拉长一些,也想一想我们的下一辈,憧憬一下我们可以许给他们一个怎么样的时代。
台湾与大陆的互诉感悟
海南周刊:一年多的通信,萨苏给北宸讲述大陆,最想告诉她些什么?北宸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
萨苏:对于大陆的事情,很多时候反而是北宸谈起话题,然后我才会说说是怎么回事儿。
大多数时候,北宸只是听我讲童年的树,故乡的风云,还有和她家同样勤劳而有趣的父亲母亲。
北宸:“我知道我们还有很多问题,但是我们一直在努力。”我认为这是萨苏一直用各种角度阐述的观点 。
萨苏的父亲是科学院出身,从字里行间,我可以感受到萨苏非常敬重大陆那一代的科研人员。
“重建中国是靠我们双手的努力”这句话萨苏颇引以为傲。去年,在北京见到萨苏,他身上穿着萨爹当年在德国留学,公家订做的黑大衣。我那时没说什么,但是心里相当触动,在我看来传承的不仅是几十年前的衣物,还有那么一份自信与自豪,而这种传承我在台湾有些看不到了,比较感慨。
海南周刊:北宸又试图给萨苏讲台湾,她想讲了什么?给萨苏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萨苏:印象最深的内容,大概要算北宸的祖父,一个用乡音亲切地对着孙女喃喃而语的老人,一个刚正不阿的西北硬汉,虽然身居要职,却清廉自守。
这些中国古老的美好品德,在物欲横流的社会被坚守下来,显得和现实格格不入而又特别令人感动。她的父亲母亲,自家姐妹,在今天都是依靠自己的努力而立足社会,过得安心。
我想,老人这些观念也许传递到了北宸们身上,所谓富不过三代,只有这样的家风,可保子孙不断的成功。对比给子女留下大笔财产的人们,也许这位西北老人,才是最聪明的吧。
北宸:我其实没有试图传递些什么,我笔写我心,写出来的是在当时的情境下那一刻的心情。
台湾是我成长的家乡,和大陆朋友一样,自己长大的地方,无论是走到哪里都会舍不下一份关心与牵挂。
这本书里部分的文字与其说是介绍台湾给大陆的朋友,可能更贴切地说法是给自己的一份交待与整理,
如果把这些点点滴滴归纳出一个梗概,我想是在“照片里的时光———台湾人家的普通日子”那篇结尾的一段话:“在一个进步飞跃的年月,越来越感到,创新多元就像树木的开枝散叶,而温情怀旧与感恩,就像树根的深入土壤。不同群体的过往,就像是树木的根须,延展的方向不同,承载的却是同一个生命体。砍根拔须的事,我们都还是不要去做吧。”
尊重对方的不同是更加实质的尊重
海南周刊:讨论某些问题时,两个人会争起来吗?
萨苏:有不同的看法,那是件有趣的事情。这种时候,从我的角度,更愿意借此了解海峡那边的朋友是怎样想的。
这种原生态的想法,才是最有价值的,也是我作为一个大陆人最为感兴趣的。
反过来,说服对方并不重要,因为大家都是成年人,有自己的思考。不过,明白对方的想法,反而是修正自己思路的机会。
尊重对方,不仅仅是口头上的礼貌,尊重对方与自己的不同,才是更加实质的尊重吧。
北宸:对同一件事,有时候观点会不太一样,我们会“执”,但不会“争”。
萨苏脾气很好,还有一个很好的优点是不会强迫你一定要认同他的想法。
比方说最近大陆媒体的一篇文章,我不是很认同,给萨苏写下了我的看法,萨苏那时的回信比较简短,又等了两天才告诉我,可以试着从另一个角度去看那篇文章。
虽然我还是觉得很难站在那个角度去看待,但我们会打住,不会继续去“说服”对方。
海南周刊:在你们眼中,看那个岛屿上,究竟住着怎样的一群人?
萨苏:这群人很有意思。他们的理想也不过是有一辆车,一套房,一份工作,为了一个家而努力的人。
台湾经济的起飞,最重要的因素是人们的努力,所以,他们的勤奋,和哪里的中国人都是一样的。所以,岛上的那些人,和我们区别并不大。
随着时间的推移,两岸之间相互了解的深化,台湾肯理智对待两岸关系的朋友,是越来越多了。
北宸:我认为台湾大部分的朋友热情,善良。在1970、1980年代的人们,那时候没有什么身份认同的问题,在那个年代,我们累积了很多能量。
那个年代,因为大家丰富的成长背景和经验,彼此又没有太大的对立,所以比较容易相互结合成一股力量。
后来十多年,大家累积的能量,似乎不停在内耗,很可惜。
有一点,大家都是一样的,就是希望安定与幸福。(记者 魏如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