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3月7日电 题:文脉相承共薪传 海峡汇流催潮生——两会代表委员冀望两岸文化互动“提速升级”
新华社记者 陈键兴 谭晶晶 许雪毅
“文化的中国,只有一个,不必分,也分不开。”数十载,政治的对峙,海峡的隔阻,都无法让文化中国的版图断然撕裂,诚然如台湾诗人痖弦先生所说。而今,两岸关系已步入了和平发展的正确轨道,在翘盼已久的“三通”缔造出“两岸一日生活圈”的同时,两岸文化交流也激情开启了双向互动的崭新格局。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一个民族真正有力量的决定性因素,可以深刻影响一个国家发展的进程,改变一个民族的命运。”
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深刻论述了文化的深刻内涵,让许多为两岸文化交流奔走多年的代表委员深受感动。面对跨越海峡的宏大时代舞台,他们更加充满信心,构思着新的交响乐章,期盼着两岸文化互动“提速升级”,催生出动人的文化浪潮。
(小标题)化隔阂增认同——文化之桥融合两岸
“两岸相声曲艺界有着共同的目的,就是为两岸的中华民族同胞播撒欢笑。”全国政协委员、相声表演艺术家姜昆笑着对记者说,他给一张两岸同行合影起了个题目:”您看,这哪像是两个单位的?”
姜昆曾与大陆曲艺同行多次赴台演出,几乎每次都要加演数场。他告诉记者,近年来,两岸曲艺交流更加频繁,不仅你来我往,还合作同台演出,目前正在筹划今年中秋前后在闽台两地举办“两岸笑星高峰会”。
过去一年,两岸互访演出市场红火,大陆不同类型演出团体频繁“登台”,让台湾同胞在岛内就能享受异彩纷呈的文化大餐,而台湾表演机构也接踵“登陆”,表演的节目受到大陆观众的喜爱。
“当前,两岸文化交流呈现前所未有的热络局面,这有利于更好地促进两岸之间的融合。”全国人大代表陈正统多年从事闽台文化研究。记者找到他时,他正和全国人大代表、台盟中央常务副主席汪毅夫谈论台湾魔术师刘谦。他们都很喜欢刘谦的表演,并认为这是两岸文化交流合作的一个好例子。
陈正统还举例说,近年来,不少台湾电视剧在大陆热播,而岛内观众对大陆电视剧也青睐有加,这种通俗文化的交流以喜闻乐见的方式增进了两岸普通百姓的相互了解。
全国政协委员、福建省社科院台湾研究所所长吴能远多次赴台湾中南部考察。他认为,当地基层民众来大陆的机会少,加上受到“台独”势力蛊惑,对大陆不了解、认同感低,因此,加强形式多样的文化交流对拉近他们与大陆同胞的心灵距离,有着特殊作用和意义。
近来,一位台湾青年所写的《我们台湾这些年》热销大陆,而以上海世博为题材的书籍在台湾也受到追捧。此外,一项名为“台湾想知道”的网络活动风靡两岸校园,青少年借由贴图互相回答问题,融融温情洋溢在虚拟世界里,悄然跨越了那道鸿沟。
人们愈加体认到,交流中呈现的”大同”能够增加认同,而反映的”小异”则能够增进了解、化解隔阂。
承传统续薪火——文化责任并肩担当
“传承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优秀文化,是包括两岸同胞在内的所有中国人共同的责任。”全国政协委员、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葆玖早在1992年就第一次赴台演出,台湾票友对京剧国粹的热诚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去年,梅葆玖率弟子主演京剧交响乐《西施》,追随他已有18年的台湾弟子魏海敏也登台演出。在第十一届中国戏剧节上,魏海敏主演的新编京剧《金锁记》与台湾另两部剧目收获特别荣誉奖。这被评价为标志着两岸戏剧界相互借鉴学习进入更高层次。
同样在去年,轰动两岸乃至全世界的文化大事无疑是两岸“故宫藏品”在台北实现时隔一甲子的“团聚”。全国政协委员、北京故宫博物院院长郑欣淼向记者透露,两岸故宫博物院今年将共同重走文物南迁路线,并合办明永乐、宣德时期文物展,而两院交流也正走向制度化、常态化。
全国政协委员、著名画家何水法今年的提案也与两岸文物“合璧”有关,他希望促成分藏在浙江博物馆和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前后半卷,“重聚”在作品诞生地浙江富阳展出。
去年两岸首度在台合办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展,大受好评。全国政协委员、民俗学者、知名作家冯骥才告诉记者,两岸民俗学界合作密切,大陆学界邀请台湾学者参加非物质文化遗产田野调查正在进行。
他说,两岸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弘扬中加强交流合作,能够让两岸同胞从共同的民族文化中找到共同的理想、生活愿望和共同的精神基因。
生生不息的中华文化是联结两岸中国人最牢固的精神纽带,是凝聚两岸同胞共同进步的精神财富,两岸文化人正携手担当起共同的责任。
促合作共提升——文化产业风生水起
近年来,两岸电影产业的合作备受关注,从两岸演员更多地联袂出演到两岸导演联合执导、两岸电影人相互监制影片,互动渐趋深入,由此合力拉高了华语电影在固有市场和海外市场的温度。
“这几年我们看到台湾电影新生力量的兴起,他们可能在今后几年会改变台湾电影业态的面貌,原因之一是他们对大陆市场并不漠视。”全国政协委员、电影导演尹力对记者说。
他表示,得益于国家对电影产业的政策支持,大陆电影市场发展迅速,这是两岸电影界都已看到的机遇。而包括两岸三地电影导演研讨会、华语青年影像论坛等交流机制的建立增进了两岸电影人的团结,也使大家对业态发展的观点不断融合。
这位曾执导两岸题材影片《云水谣》的导演认为,融合并不是要抹杀个性,合作是为了共同提升。他说:“交流越多,彼此的界限也越模糊,华语电影市场的融合正在路上,但我们也共同在思考如何在融合中保持台湾电影自身的传统特质。”
担任福建省新闻出版局局长的全国政协委员郭振家日前透露,“海峡书局”今年下半年将正式挂牌,拟在大陆主要城市和台湾全岛布点,贩售台湾和大陆的原版书籍。这是两岸出版产业一项新的尝试。
上海世博会的脚步日益临近,这被认为是两岸文创产业合作面向世界的绝佳舞台。可以期待,今年两岸文化产业合作将大步向前,影视、展演、出版、设计等等领域都有着敞阔的市场空间,将吸引大批两岸精英联手创业。
与共同传承相呼应,以文化为题,以产业为径,两岸合力将可有效提高中华文化的国际能见度。东吴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刘维公认为,面对全球创意经济竞争日益激烈,如何加速两岸文创产业合作成为两岸之间一项迫切性的课题。
聚智慧建制度——文化有益化解分歧
“文化交流应该作为未来一段时间内两岸关系发展的突破口,加强文化互动既是两岸文化事业和产业发展的需求,同时也能为两岸政治关系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吴能远委员说。
来自香港的全国政协委员陈成秀、许荣茂在参加港澳委员联组讨论时,都着重阐述了对深化两岸文化交流合作重要意义的理解。此外,台盟中央提交的相关提案中也述及文化对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深刻作用。
文化被视为“软实力”,置于两岸关系课题下,文化也不仅是诗词歌赋、泼墨山水、生旦净末,其中承载的精神内涵更可为两岸关系诸方面向好发展提供软性的“营养液”。
和合之道、求同化异、包容共济……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儿女解决好两岸问题的智慧源泉。大陆学者于丹就提出,两岸民众因长久疏离,可能存有一些负面情绪,但两岸文化同体共生,儒家思想就提供了化解两岸分歧的行为准则。
吴能远在此次带来的提案中建议,相关部门应着手制定两岸文化交流10年规划,确定阶段性目标,丰富交流内涵。他还希望,两岸文化交流合作议题能适时摆上海协会与海基会协商的桌面。
推动两岸文化交流正常化、规范化需要有制度化的保障,对此,两岸各界的共识正在不断凝聚。相对于两岸经济关系的前进步伐和趋向,两岸中国人也共同期盼着两岸文化交流合作朝全面化、正常化、制度化方向阔步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