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文化界人士在蒲松龄纪念馆留影。
“儒墨显学,俱出齐鲁”。7月2日到9日,台湾文化界近百位人士走过齐鲁大地,参加“情系齐鲁·两岸文化联谊行”交流活动,一些瞬间定格在记者的采访本和镜头里——
孔子墓前,中雨,待行过鞠躬礼的人群撑伞散去,台湾德简书院主持人王镇华于泥水中三叩九拜、起身后眼含泪水……
孟府庭院,石榴树下,台东生活美学馆馆长林永发驻立良久,记者介绍:“石榴多籽,植于庭院取个吉利。”林馆长说:“我倒希望这是文化的种籽,播散到我们日常的生活中去。”
行车途中,70岁的辛郑美丽应大家邀请高歌一曲,她唱的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独子其子……
问孔
“天安门前的孔子像为什么搬走?”7月5日,曲阜孔子研究院、北京师范大学周桂钿教授的讲座由此切题,他认为100年来有关孔子的争议使得很多人对孔子还有误解,他说:“我研究了30多年儒学,对孔子有敬畏之心,如果有一些道理我不明白或者认为说的不对,我会再想一想,想懂一句是一句。懂了之后会发现孔子说的是对的。从网上的民意看有七成人赞成搬走孔子像,尊重民意搬走是对的;如果有一天大家希望立孔子像,再搬回来也没有错。孔子和儒学对中华民族的贡献不会因为这些事情而有所改变。”
周桂钿先生讲了他对孔子的认识过程,他对“父子相隐”、“和而不同、同而不和”的理解,解释了孔子对政治权威与家庭伦理的阐述。
讲座刚结束,台湾交流团副团长张京育先生第一个举手提问:“如果孔子活到汉代,他如何看待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周先生答:“孔子不会同意,这与他对世界的认识不符合。实际上谁也不能罢黜百家,医家、墨家、法家在社会上各有其位置,把儒家和法家对立起来,那是后代的误解,孔子对法家人物如晏婴、管仲、子产都有很高的评价。”
世新大学曾永义教授提问:“孔子是最讲礼的,您认为孔子像该不该戴冠?手的位置是什么样的?是不是佩剑?”周先生实言相答:“对这个我没有研究。”联想到一路看的孔子像用的都是相传吴道子画的版本,孔子并未戴冠佩剑,记者采访曾教授的看法,他说:“当然应该戴冠佩剑,‘君子死而冠不免’、‘剑履上殿’,说的都是冠和剑的意义,手应该是垂拱,‘垂拱而治’。吴道子画得好,但对儒学却不一定精通。”
说齐
7月3日,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讨会上,山师大程奇立教授论述齐、鲁文化的最初分别:姜太公封齐后,“因其俗,简其礼”,对当地的东夷文化采取认同和发展的态度,致使后来的齐国风气开放,注重经世致用,有利于工商业的发展。而周公子伯禽封到鲁地后,“变其俗,革其礼”,因循周礼,令鲁国呈现农业社会的文化特征,保守有余。在百家争鸣的潮流中,齐、鲁文化合流,最终形成了以儒家礼乐为核心的齐鲁文化。
“如何看待齐、鲁的短长?”记者向颇有仙风道骨之风的台北大学荣誉教授辛晚教提出问题。到了齐国故都淄博后,辛先生才开始回答。他慢条斯理地讲起了晏婴使楚的故事,结论是:“这个人很聪明,很能干。”然后又讲了阻孔事齐的故事,结论是:“这个人很权谋。”最后又讲了陈蔡断粮的故事,结论是:“孔子不惧不疑。”虽然齐国的医学、冶铸、制陶等技术位于列国之首,但自负自保,秦攻魏,灭燕、赵,齐国均不救,秦灭五国后灭齐,齐国800年的基业完结。辛先生不下结论,但他的态度和对鲁国“礼乐文化”的推崇传递了出来,他说:“礼乐文化是华夏文化的特征,儒家是人本主义,不是聪明主义。”
程奇立教授的结论是,齐鲁文化的合流才使这一地域文化处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地位,一直紧密契合社会政治和社会生活的需要,形成了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心理和意识。
论今
走过孔庙、孟府、岱庙,也走过山东博物馆、齐国历史博物馆、台儿庄大战纪念馆,台中市文化局局长叶树姗说:“我们一路在惊叹‘哇,好大!哇,好雄伟’!但除了大和雄伟之外,博物馆还要给人感动,让人进到特定的氛围里,看到文物,也看到文化。”
文物吸引旅游的人潮,但往往人潮来了,文化不见了。苗栗县国际文化观光局局长林明美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做过博物馆馆长,也做过观光工作,做观光的时候做着做着,忽然发现文化不见了,这是很大的问题。不是建了馆、摆了文物就是博物馆,要活化文化,活化资源,让现代的人、外行的人看得进去、看得懂,这需要功夫和用心。”
台湾交流团团长林圣芬说,齐鲁大地是儒家文化的源头,儒家文化60多年来在台湾没有断过线,因此这里也是台湾文化的故乡和两岸共同的精神家园。两岸发展阶段不同,文化建设都曾经犯过错误,比如台湾曾经过度强调场馆,盖了一些“蚊子馆”,希望这些可以给大陆提供参考,不要重蹈覆辙。
交流团副团长张京育说,文化是一种生活,不仅是文化景点,也不仅是专家研究的对象,文化要贯穿到社区和人民的生活中去,这是两岸文化管理者最大的挑战。文化建设不仅是文化部门的事,要和其他单位结合起来,使每个人被文明所化。
此次最吸引两岸文化界人士的话题就是文化产业,财团法人沈春池文教基金会秘书长陈春霖向记者直抒观点:文化产业是一个产业,要有产值,要有附加价值,文物的简单复制不等于文化产业,划一片文化园区也不等于文化产业,开一个文化博览会也不等于文化产业,要扎实地研究什么样的文化环境、文化资源适合发展什么样的文化产业,不能表面化,自欺欺人。
走过齐鲁大地,探访精神家园,两岸文化界人士感受到中华文化资产的宝贵和不愧先祖的沉重责任。“两岸文化的交流与携手决不是可有可无,文化的复兴会引发民族意识的觉醒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陈春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