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10月5日电 题:北京台湾小吃街台商:展台湾微笑 绘两岸蓝图
中新社记者 陈小愿
十一长假,北京各旅游景点人山人海,故宫等地创下日游客量历史纪录。前门步行街亦是人头攒动,汹涌的人流像潮水般充满商铺。
正所谓酒香不怕巷子深,在步行街深处的台湾文化商务区里,身处地下一层的台湾小吃街内,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熙熙攘攘。明亮的红色灯笼照耀下,带有大陆各地腔调的各种点菜声中,夹杂着纯正的闽南语吆喝声,让白天的小吃街已有了夜市的感觉。
“真好吃的台中肉圆,走过路过不要错过……”台中肉圆店老板张佑诚用闽南话微笑地招揽着游客。来自台中的他是华聚兴盛两岸餐饮公司协理,今年1月开始常驻北京,负责协助管理小吃街。谈起这里的发展,他颇有感慨。
2010年,同样来自台中的中华海峡两岸经济贸易促进会理事长江永雄在北京成立华聚兴盛两岸餐饮公司,向大陆天和公司取得前门台湾小吃街15年承租权后,华聚公司开始招揽台商来此经营。
2011年1月,台湾小吃街开街后迎来了大量人潮,特别是每逢节假日,来此品尝小吃的人摩肩接踵。
然而,今年2月,小吃街传出部分台商与店铺出租人产生纠纷而一度停业,外界众说纷纭,有些台湾媒体一度猜测是“台商‘吃’台商”。4月,经有关方面协调后,纠纷悄然解决,部分台商撤离小吃街,一些新面孔入驻。但将近半年来,小吃街的人气已不像刚开街时那么高。
从曾经的门庭若市,到一度的门可罗雀,有台湾媒体直呼,“大陆的13条台湾小吃街已全军覆没”。
“有的台商并不了解大陆的法律,不明白经营小吃除了缴卫生费外,还要纳有关的税。他们以为是有人在乱收费,由此产生的误解和纠纷,给小吃街造成了很大的伤害。”张佑诚说,他和其他小吃经营者正在努力找回失去的顾客。
“好的服务质量是吸引顾客的重要条件。曾经,有些员工上班时无精打精,对顾客不太热情。一些顾客觉得很受冷落,不消费就离去。而台湾的餐饮业一向以服务质量高著称,台湾的微笑服务,在大陆也应该做到。”
为改善服务水平,今年7月开始,张佑诚自发在小吃街开设培训班。除节假日外,每周一至周五下午两点半至四点半,由他亲自为员工授课,除教授厨艺、简单的闽南语外,还上《弟子规》。
“小吃街这条船怎么走,与每位员工的表现息息相关。公司发给员工的薪水,可能无法满足他们以后的生活,但有好的观念,可以改变他们以后的人生。”张佑诚说,培训班上,他会为员工播放成功人士的“幸福讲座”,包括“家和万事兴”、“健康饮食”、“孝顺父母”等内容。
在张佑诚的努力下,“现在员工会带着微笑向游客介绍小吃了,顾客又慢慢多了起来。这次十一长假,游客多得让员工‘有够忙的’。”
张佑诚表示,每道小吃背后都有故事,都可以和文创业相联系。在北京经营小吃街只是一个方面,希望通过小吃把台湾的文创业也带到大陆,并进一步把两岸互动的平台做大。
近年来,大陆举办的台湾商品展销活动很多,仅北京就有台湾精品展、台湾农产品展、台湾旅游推荐会等。
“虽然展销会很多,单次活动也常能签下大额订单,但这些都只是零散的。希望台商能团结起来,由‘点’形成‘面’,以台湾街为平台,逐渐做大做好这个盘,让台湾各地的人都能过来设立办事处,各县市把自己的观光旅游、农产品、医疗、教育等带到北京,每个月主打一个城市,各城市轮流坐庄。”
张佑诚表示,到那时候,购买台湾商品就会更加容易。“这既有利于大陆民众,对台商乃至台湾基层民众,也有帮助,是双赢的选择。”
张佑诚认为,“两岸都在致力于改善民生,都要‘打造历史’,只要两岸达成共识,这个宏伟蓝图是有希望实现的。”(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