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辛亥革命百年 学习先烈伟大精神

时间:2011-10-11 10:30   来源:中国台湾网

  时值辛亥革命100周年,回顾民族百年奋斗史,缅怀先烈精神,有重要现实意义。香港中评社今日发表社评,回顾了从辛亥革命开始中华民族抗争的伟大历史。社评表示,百年后的辛亥后代们,在先辈创造的优沃环境里,表现信心十足、扬眉吐气。作为华夏儿女、辛亥传人,我们应该团结一心,向先烈学习,以不软弱、不退缩,不怕苦、不怕难的精神,维护国家领土安全与统一。

  文章摘编如下:

  1911年10月10日夜,武昌起义的枪声像一声惊雷,颠覆了中国两千年封建专制统治。发动武昌起义的队伍,是当时潜伏于清朝新军中的革命党人,他们经过精密筹划,一举成功。起义队伍击败清军第八镇部队,占领湖广总督署,控制武汉3镇并宣告民国军政府鄂军都督府成立。武汉发生的事件带动南方各省,此后不到两个月内,湖南、广东等15省纷纷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次年1月1日,孙中山领导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2月12日,清帝溥仪退位,清朝宣告灭亡。

  这就是着名的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划时代的伟大革命。以辛亥革命为起点,中华民族寻求独立自主、民族统一解放的历史揭开了崭新篇章。

  100年来,无数革命志士仁人及国共两党的先锋战士,为了挽救积弱衰败的民族,反抗西方列强侵略瓜分,抛头颅、洒热血,以生命为代价为全民族福祉奋斗。他们可歌可泣的事迹,令后代景仰;他们无私的爱国奉献精神,值得后代永远学习。

  辛亥革命先烈是一大批在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压迫下首先觉醒的先辈爱国志士,以孙中山、黄兴、宋教仁等为代表。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他们决然抛家离乡、义无反顾地投入革命活动。在清朝政府的捉拿及镇压下,先烈们不畏生死、百折不挠,四方奔走组织各种起义与反抗活动。他们追求的革命理想,正如孙中山先生提出的口号“复兴中华”一样,要使我们民族统一强大,民众安享幸福生活。许多辛亥先烈革命一生,牺牲后默默无闻,甚至连一杯黄土尚不可寻觅。他们伟大的精神和人格,是中华后代学习的典范。

  五四先烈也是一群和辛亥先烈一样的伟大爱国者。“五四运动”在武昌起义之后的第8年发生,可以认为受到了辛亥先烈革命精神的影响。“五四运动”从北大开始,陈独秀、李大钊、蔡元培等教授与学生们一起上街游行,高喊“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的口号,宣传“民主和科学”的思想。他们为落后的中国社会进行新文化和新思想启蒙。在先进知识分子的宣传鼓动下,社会各阶层积极响应,使“五四运动”迅速波及全国。由于军阀镇压,“五四运动”最终失败了。然而,五四先烈以更加彻底的爱国主义精神及反帝、反封建的决心,推动了中国历史大步前进,并催生出中国共产党,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到来拉开了序幕。

  在8年抗战岁月里,抗日英雄们可歌可泣的事迹也激励后代子孙们为国家、为民族奋斗不息。这一时期内,国、共两党的精英们团结合作,携手保家卫国,为我们民族奋发图强、团结御侮立下典范。当日寇步步紧逼,祖国大好河山危亡一线的关头,国民政府号召“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激发全民守土抗战的决心,使全国士气为之大振;在共产党方面,毛泽东针对战争形势科学地分柝,提出“持久战”战略思想,则是指导全体军民坚定信心,取得战争必胜的保证。“平型关大捷”与“台儿庄大捷”两场胜利,是国、共两党领导的抗日队伍打破日寇“不可战胜”神话的经典战例。抗战中,杨靖宇、张自忠、“狼牙山五壮士”等无数英雄的形象,世世代代屹立在人们心中。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英雄和烈士们同样值得后代怀念与敬仰。在凶恶的外敌侵犯朝鲜,威胁新生的中国和平与安全时,英勇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将士发扬保和平、卫家乡、扶助邻邦的国际主义精神,毅然出国开赴前线,与当代帝国主义战斗拼杀。上甘岭战役尤其艰苦卓绝。那是志愿军入朝作战的第5次战役,美军为了与志愿军争夺3.7平方公里的山头阵地,历时43天,以优势兵力和装备,削地三尺,却始终未能憾动志愿军坑道阵地。黄继光烈士就是上甘岭战役的优秀代表,他用自己的胸膛,死死地堵住了敌人正在喷射火舌的枪眼,壮烈捐躯。上甘岭一战,中国军队打出了国威军威,向世界展示中华儿女英勇顽强,誓死战胜邪恶之敌的英雄气概与作风。

  此刻,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回顾民族百年奋斗史,缅怀先烈精神,有重要现实意义。

  百年前的中国人,曾经被西方列强侮辱为“东亚病夫”、“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百年后的辛亥后代们,在先辈创造的优沃环境里,表现信心十足、扬眉吐气。然而当我们昂首挺胸走向世界的时候,不能忘记先烈们的功勋与艰苦卓绝。环顾当前的世界,强权仍然环伺、宿敌野心依然未泯,中国领土有再次被外敌瓜分的危险;除此之外,海峡两岸仍未统一,“台独”分裂活动时时嚣张。作为华夏儿女、辛亥传人,我们应该团结一心,向先烈学习,以不软弱、不退缩,不怕苦、不怕难的精神,维护国家领土安全与统一。

编辑:白皛

相关新闻

图片

本网快讯

热点新闻

奇闻趣事

两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