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达京古厝内的“喜”字窗体现客家建筑特色。(图片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屏东县佳冬乡六根村老街的一首客家诗《共样》。(图片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佳冬乡六根村老街的特色墙壁,代表着客家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图片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美浓、六堆、土牛
文物馆诉说客家故事
台湾生活着400多万客家人,他们来自同一个故乡——大陆。300多年以前,为了生存发展,客家先民不畏艰险,陆续来台。他们坚韧不拔、勤劳开拓的客家精神被客家儿女发扬光大。
想要了解客家人敬天惜地的传统、奋力求生的性格,一定要到文物展示馆瞧瞧,客家人的迁徙、语言、建筑、产业、艺术、信仰、祭祀,都在这里再现。新北、苗栗、六堆、美浓都有客家文物馆。
高雄美浓镇是传统客家农庄,是全台湾客家文化保存最完整的一个乡镇,全镇人口中90%以上是客家。身在美浓,处处能感受到浓郁纯朴的客家风情。老街道、老民居、老祠堂、老亭子、老店铺、老粗布。“我好像就在大陆原乡梅县的老城区,感到特别亲切。”广州梅县的记者说。
在台中市的石冈区土牛里,有一座具有300多年历史的刘家宗祠伙房。“9·21”地震使刘家宗祠伙房全毁。今年5月刘家宗祠伙房重建为“土牛客家文化馆”,成为一座“活的客家文化馆”。刘家的22代传人,现年65岁的刘祥三就住在这里。面对八方来的游人,他总会在面包树下、半月池畔、古井边向他们讲述客家人可歌可泣的故事。
蓝染、擂茶、缠花
传统技艺展现质朴生态
台中市太平区头汴坑是一个传统的客家庄。在七八十年前,当地曾有蓝染工艺,后来却消失无踪。而让这一传统工艺复活的摇旗呐喊者,是水源地文教基金会董事长叶晋玉。
记者一行人走进台中市太平福石园生态教育园区,阳光下,一块块蓝染布随风轻舞。叶晋玉说,他们以头汴坑最有名的景点蝙蝠洞为基础,将闲置农地及荒地开垦作为蓝染原料大青及小青的植栽区。凭着客家人顽强的劲头,叶晋玉带领的团队几年来逐渐打开局面。“蓝染工艺如果没有结合土地,就会缺乏跳跃的生命力。身为客家人,就是希望能将这项客家产业推动到精致化以及生活化的地步。”
不仅是蓝染,客家传统的擂茶、缠花传统在台湾保持良好,记者们在新北客家文化馆亲身体验了一把擂茶。擂茶中飘来的油香夹杂茶香,让人垂涎欲滴。据说,当年很多客家人迁到台湾都随身携带擂钵、擂棍。
老街、古厝、敬字亭
特色建筑展现客家智慧
客家人有这样一句话:“不读书有眼无珠。”在南部的客家村落中包括佳冬乡、新埤乡、竹田乡、内埔乡、万峦乡,敬字亭的身影随处可见,敬字亭的造型大都是六角柱体,通常在敬字亭的上方或是下方,会供奉着文昌帝君。“我小时候,长辈总是嘱咐用过的字纸,千万不能随便丢弃,要收集起来拿到村里面的敬字亭里面焚毁。”萧家古厝旁,一位村民告诉记者,客家人不论生活如何困苦,父母都会让小孩念书。
位于台湾屏东县佳冬乡的萧家古厝,是台湾唯一客家围龙伙房五堂大屋。萧家后人、萧家古厝管委会主任委员萧义雄介绍说,古厝使用的是马背山墙,呈现质朴的客家人不好浮夸的表现。空间使用上最大的特色就是室内外交互渗透。五堂虽各自独立,但是堂屋与左右横屋间四通八达。“围龙屋建有坚固的多层角楼,既可用来储备粮食、草料,又可居高临下射击来犯之敌。”萧义雄说。
走在屏东县佳冬乡六根村的老街上,看到不少客家诗人的诗作写在墙上或是木桩上,呈现了特有的客庄聚落纹理。有一首用客家话写的诗《共样》描写了一个小伙子小时候每天在村口等着母亲回家,长大了每天在村口等着骑单车的漂亮女孩经过的心情。来自大陆原乡的记者情不自禁地用客家话读着这首诗,把众人带进了纯情客家小伙的思念中。
“客家人哎,走到哪里不忘根,我根是在大中华,时刻想念我母亲……经历了艰苦岁月,度过黑夜是光明……”屏东县曾氏宗亲会理事长曾喜城在采访中情不自禁唱起了《客家人》。新时代,老记忆,勤劳勇敢的客家人拼搏奋进的故事在现代依然精彩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