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台独”批判》新书发布会在京举行

时间:2012-12-24 15:02   来源:中国台湾网

  12月21日上午,《“文学台独”批判》(增订本)新书发布会在北京台湾会馆举行。(中国台湾网 李丹 摄)

  中国台湾网12月24日北京消息 《“文学台独”批判》(增订本)新书发布会12月21日在北京台湾会馆举行。国台办新闻局副局长范丽青等有关方面领导、来自海峡两岸的专家学者和新闻界人士近70人出席。

  台海出版社出版的《“文学台独”批判》(增订本)一书(主编赵遐秋,副主编石一宁、谢香),是迄今为止唯一一部由海峡两岸著名专家学者撰写的批判“文学台独”的论文集。

  所谓“文学台独”,它以确立所谓台湾文学的独立性为价值取向,宣扬台湾新文学独立于中国文学之外,是一种不同于也不属于中国文学的独立的文学。“文学台独”是文学的“去中国化”,其要害是要削弱、摧毁主张统一的社会心理基础,在精神上割断台湾同胞与祖国大陆的联系,抹除台湾同胞的祖国意识和中华民族历史文化记忆。“文学台独”与政治上的分离主义相互呼应、互为推手,是一种极其危险的文学思潮。海峡两岸文化界、文学界与教育界的多位著名专家学者,秉承民族大义与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感,多年来与“文学台独”展开了激烈论战,通过摆事实、讲道理、重学理,直陈抨击“文学台独”的荒谬与危害,从理论层面上重挫了“台独”的气焰。

  《“文学台独”批判》(增订本)分上下卷,150万字,收入数十位海峡两岸台湾文学研究领域专家学者的近百篇文章,是海峡两岸批判“文学台独”的阶段性成果总结与展示。

  《“文学台独”批判》(增订本)一书从理论上界定和分析了“文学台独”的本质及其特点。陈映真《论“文学台独”》一文指出,几十年来,“台独”运动假借台湾文学论、族群和台湾史论以及“命运共同体”、民族定义和历史教科书等各种问题发表言论,千方百计宣扬在与中国大陆长期隔离的现实下,台湾已经发展出一个在民族认同、文学特质、自我意识上都与中国完全不同的“自主性”和“独立性”的观点;宣称远在达成“政治独立”之前,台湾的文学、文化就早已独立。赵遐秋《“文学台独”的本质》一文指出,“文学台独”是“台独”在文学领域的表现。“文学台独”目的是使“台独”文化化、文学化,是“政治台独”一时无法实现而先行的“文化台独”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政治台独”的舆论准备。

  该书回顾了“文学台独”思潮发生和泛滥的历史过程,以及“文学台独”呈现的主要问题。书中指出,民族分离主义的文化、思想和意识形态的渗透与斗争,早在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即开始。“文学台独”论的发展,其实是“文化台独”论、“台湾自主”论、“台湾主体”论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文学台独”的主要表现:一,宣称台湾新文学诞生之初,就是一种多源头、多语言、多元化的文学。其中,中国新文学的影响远不如日本等外国文学影响大。二,宣称台湾新文学的历史发展,就是文学中的“乡土意识”向着“本土意识”、“台湾意识”、“台湾文学主体论”的发展。三,美化日本殖民统治时期的“皇民文学”,为“皇民文学”招魂。四,为“台湾文学”寻找“独立”于祖国统一的汉语言文字之外的语言文字书写工具,将汉语闽南次方言和客家方言说成是独立的“台语”,宣扬“台语”书面化,另造“台语文字”,创作“台语文学”。五,以分离主义的文学史观和方法,构建和写作以“台湾意识”对抗“中国意识”的“台湾文学史”。“文学台独”的种种谬论,是要从源头上和流变过程上割断台湾新文学和大陆新文学的血缘关系,遮蔽历史,误导青少年一代对台湾新文学的源流、本质及史实的认知和认同;由美化“皇民文学”而美化日本对台湾的殖民统治,美化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侵华战争。“文学台独”喧哗的杂语,毒化民族感情和社会心理,从心智上摧残统一的民族文化。

  该书还比较详实地记录了两岸特别是台湾岛内以陈映真等为代表的作家、学者批判“文学台独”斗争的历史。如曾庆瑞《新分离主义引爆的文坛统“独”大论战》《用本土自主性主体论对抗中国文学属性——“文学台独”言论批判》等文章,回顾了陈映真等始终坚持台湾文学的中国属性的作家、学者以理性的思辩和战斗的激情,与台湾文学界形形色色的民族分离主义毫不妥协地斗争的历程和光辉的足迹,读来相当令人震撼。

  与会者认为,《“文学台独”批判》(增订本)的出版是适时之举,该书所涉及的问题,值得海峡两岸思想界、文化界高度重视和深思;该书对“文学台独”的批判,既高屋建瓴,也深入细微;该书具有深刻的思想性、丰富的知识性、严谨的学术性和厚重的文献资料价值。

  大家还认为,当前海峡两岸关系正处于和平发展巩固深化的阶段。“文学台独”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严重障碍,“文学台独”问题具有长期性、复杂性的特点,因此批判“文学台独”,巩固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文化基础,促进祖国和平统一,两岸文学界责无旁贷,任重道远。(中国台湾网记者 李丹)

《“文学台独”批判》(增订本),台海出版社出版。(中国台湾网 李丹 摄)

编辑:吴晓寒

相关新闻

图片

本网快讯

热点新闻

奇闻趣事

两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