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举行的第十一届长春电影节上,如何共谋发展、开拓市场,成为与会两岸三地电影人共同关心的话题。他们普遍认为,当前中国电影不应急于“走出去”,一味迎合外国观众的欣赏习惯,而应踏实做好华语电影市场。
今年68岁的香港电影工作者总会会长、著名导演吴思远,是最早到内地拍电影的香港导演之一,曾执导《新龙门客栈》《黄飞鸿4:王者之风》等电影,还连续多年出任香港电影金像奖主席。
此次以评委身份参加长春电影节的吴思远对记者说,“我们的华语电影市场正走向更加开放的环境,这比20年前我们刚到内地拍电影时要好很多,也为大家的交流合作提供了条件,港澳台电影人来内地发展、评奖的机会也就更多。”
吴思远说,“现在我们国家电影市场形势非常好,我认为今年票房能达到170亿元,因为电影院银幕在不断增加,电影的好看度也不断提升。”
他认为,在此形势下,两岸三地电影人更应该加强合作,共谋发展,做大做强华语电影市场,而非急于“走出去”。“现在我们总有种观念,急着希望中国电影‘走出去’,这很不实际。”
台湾著名导演朱延平与吴思远持有相似观点。他认为,相比于港澳台地区,内地电影市场更大,这为两岸三地电影人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土壤。“我和内地电影人合作拍了《大灌篮》《大笑江湖》等,其中《大笑江湖》还在内地贺岁档得了1.7亿元人民币票房,这在台湾贺岁档是很难做到的。”
他认为,现在两岸三地电影市场正在慢慢融合,“因为我们有着共同的文化根基。”但两岸观众的观影习惯和欣赏品味还有差异。“比如《让子弹飞》《非诚勿扰》这些在内地热卖的电影,在台湾并没有很大回响;同样《海角七号》《赛德克巴莱》这些在台湾轰动的电影在内地也反响平平。这说明大家的生活环境、观影习惯还有差距,但随着两岸三地电影的不断交流,这种情况将慢慢改变。”
台湾电影《那些年 我们一起追的女孩》在两岸三地都引起轰动,就是这一改变的佐证。他说,这部电影不仅在台湾票房大卖,还成为香港华语影史上最卖座电影,而在内地也热卖几千万人民币,这就说明其实我们生活环境有共鸣,两岸三地电影人只要把这些共鸣发掘出来,就一定会拍出有吸引力的电影。
中国内地第六代导演代表王全安则认为,两岸三地共同拍摄的“融合片”,正成为华语电影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他希望,未来两岸三地影人的合作,不仅仅是局限于电影创意、技术、融资等电影制作本身,而能扩延至电影市场营销、电影衍生产品开发、电影产业链条完善等更广阔的领域。
王全安首次担任长春电影节评委会主席,他期待长春电影节能在促进两岸三地电影融合与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我希望长春电影节能给予两岸三地电影人更多合作平台,这对两岸三地电影发展将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他同样期待,自己即将上映的电影《白鹿原》,能在两岸三地收获更多观众的支持和掌声。(记者 常亦殊 郎秋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