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11月27日晚,泉州梨园古典剧院。随着《乡愁》诗篇的拉开,在全场90分钟的时间里,在场的嘉宾、观众一直被其中所表达出来的深切乡愁所感染……由永春县编排、推出的交响诗剧《乡愁》成功首演,受到观众好评。
台湾著名乡愁诗人余光中的祖籍是永春县桃城镇洋上村。余光中1950年到台湾,驰骋文坛已逾半个世纪,被评价为“左手写诗,右手写文”,其人其诗已成为海峡情缘的文化意象。
随着海峡两岸交流的破冰,2003年9月,余光中偕夫人一起回祖籍地永春故里,这是余光中晚年后第一次“原乡行”。2004年,余光中欣然担任泉州参评“中国最佳魅力城市”的推荐人,向海内外宾客介绍自己美丽的家乡。去年,老诗人还专程回到家乡,参加由其祖父余东友等发起创办的洋上小学的百年校庆,并为祖厝提笔留诗。
近年来,永春县着力打造文化生态旅游品牌。充分挖掘永春白鹤拳、佛手茶以及纸织画等地方特色文化,并在桃溪两岸建设以“乡愁”为主题的余光中文化公园和余光中文学馆等主题公园。去年8月,永春县更投入350万元编排交响诗剧《乡愁》。
“以艺术的形式,更有利于传播,其具备着其他载体所无法匹敌的情感冲击力,不仅能够更好地对余光中爱国爱乡情怀进行艺术诠释,对永春之子进行形象演绎,流畅地表述中华儿女的恋母情结,表达当代中国人的深广乡愁。而且,可以更好地引起共鸣。”永春县文化馆馆长刘宝生介绍。
今年7月,《乡愁》正式启动编排。11月27日,成功首演。整个交响诗剧结合了朗诵、舞蹈、音乐等艺术形式,将经典作品活化于舞台,同时,还将永春白鹤拳、篾香、老醋、纸织画、漆篮等特色文化以及闽南民间歌舞等元素进行充分展现,其中,在音乐创作方面运用了大量闽南与台湾特有的音乐艺术元素和素材,如《月亮月光光》、《丢丢铜》、《天黑黑》、《行船歌》等。
“整剧以浓厚的文化底蕴和鲜明的地方特色,运用话剧和交响乐相结合的艺术形式让人怀旧,马上会联想起闽南泉州,想到永春。”不少观看过演出的市民评价说,“特别是剧中贯穿的‘孩子,回家吃饭’更让人不由地想起故乡、想起母亲那站在家门口唤儿回家的情景。”
“太感动了,《乡愁》到台湾展演一定会大获成功。”今年8月,台湾海峡两岸和谐文化交流协进会会长陆炳文在看完彩排后曾大加赞赏,“《乡愁》是一种文化凝聚力,通过熟悉的乡音、家乡的歌谣和亲人的呼唤,能不断撩动每个人心中的乡愁。”
刘宝生介绍,交响诗剧《乡愁》发出的“一湾浅浅的海峡”的咏叹,展现的是中华民族强烈的叶落归根情结,是渴望亲人团聚、国家统一的“中国情结”。“今后无论何时何地,只要看到《乡愁》就能够一下子就想到永春、想到泉州,将成为‘印象永春’的文化新‘名片’。”
“《乡愁》的编排成功,不仅可以提高永春的知名度,而且还将进一步丰富永春文化生态旅游的内涵,提高文化品位。”该县旅游局负责人介绍,当地政府推出“闻香品茶、游园看戏、赏花练拳”精品文化旅游线路,《乡愁》正是其中重要的一环,有利于吸引更多的游客。 (施由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