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大典》残本两岸重现 藏本升至223册

时间:2012-11-02 13:36   来源:北京青年报

  《永乐大典》卷一万三千九百九十一随着国运时局,上演一幕又一幕穿越大剧。明朝的皇宫、清朝的仓库;英国的古董摊、民国的银行;南迁后方的列车、飞往美国的航机;大陆的景钞本、台湾的图书馆……一次次的物是人非,一次次的谜团丛生;或许,《永乐大典》卷一万三千九百九十一的价值还不仅仅在于历史文献、学术研究、古籍收藏,而更在于凝聚其中的国家记忆与民族情感,这才是这部《永乐大典》残本从惊奇发现、离奇失踪到神奇再现之传奇经历的根本意义所在。

  ◎《永乐大典》卷一三九九一的前世今生

  《永乐大典》是明成祖朱棣命太子少师姚广孝和翰林学士解缙主持,三千多人参加,历时四年,于永乐六年(1408年)修成的大型类书,参与编校、誊写圈点者三千余人,辑入古今图书七八千种,包括经、史、子、集、释藏、道经、戏剧、平话、工技、农艺等,搜集极为宏富。至永乐六年(1408年)冬成书,全书目录六十卷,正文22877 卷,装成11095 册,总字数约在3.7亿字左右,赐名《永乐大典》。

  ■正统十四年南京文渊阁不幸失火,《大典》所据原稿及所藏其他图书均付之一炬,《大典》遂成孤本

  《大典》成书于南京,书成后未能刻板,只抄写一部,永乐十九年(1421年)朱棣迁都时,命令撰修陈循将文渊阁藏书每种挑选一种,共装100柜及《大典》正本一起运至北京皇宫。《大典》到京,贮于文楼,其他100柜图书则暂存左顺门北廊。正统六年(1441年),文渊阁建成,于是将左顺门北廊的书运入阁中,《大典》则仍贮文楼。正统十四年(1449年)南京文渊阁不幸失火,《大典》所据原稿及所藏其他图书均付之一炬。自此,《大典》遂成孤本。

  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北京宫中失火,奉天门及三大殿均被焚毁。世宗担心殃及附近的文楼,严令将《大典》全部抢运了出来。为了预防不测,他还决定重录一部副本。此事搁置了几年,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秋,才召选书写、绘画生员109人,正式开始抄绘。重录前,世宗与阁臣徐阶等经周密研究,制订出严格的规章制度,誊写人员早入晚出,登记领取《大典》,并完全依照《大典》原样重录,做到内容一字不差,规格版式完全相同,每天抄写三叶,不得涂改,也不允许雇人抄写。这样最大限度地保留了正本的原貌。重录工作在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十二月朱厚熜辞世时尚未竣工,到隆庆元年(1567年)四月才算大功告成,共费时五年。

  ■目前见到的《永乐大典》都是嘉靖年间抄录的副本,《永乐大典》卷一三九九一,也正是嘉靖年间的副本之一

  明朝灭亡之后,《永乐大典》正本已不知下落,或称殉葬永陵,或称毁于李自成战火,总之是再没有于世间重现过。目前我们见到的《永乐大典》都是嘉靖年间抄录的副本,《永乐大典》卷一三九九一,也正是嘉靖年间的副本之一。只不过,这一卷写的全是戏文,记录的是原汁原味的宋元剧本,非常珍贵、至为难得。其实,《永乐大典》卷一三九六五至一三九九一,都是记载宋元剧本的,共有二十七卷之多。《永乐大典》卷一三九九一这一卷,只是统归为“戏”字号、凡二十七卷中的一卷,而且还是其中的最后一卷,是一部已经损失严重、很不完整的残本,但却是目前所知存世唯一的《永乐大典》“戏”字号残本。

  ■随着《永乐大典》卷一三九九一重现台湾,中国收藏的《永乐大典》已悄然升至223册

  《永乐大典》副本迄今四百余年,经历兵燹火厄,人为盗损等,据不完全统计,散落在国内外的《永乐大典》仅有400册左右。截至2010年,据权威部门统计,《永乐大典》作为国家图书馆的四大专藏,经过百年搜求,共计收藏162册,另有60册收藏于台湾,中国共计收藏222册。而随着《永乐大典》卷一三九九一重现台湾(现存于台湾“国家图书馆”,即原“国立中央图书馆”),台湾所藏的《永乐大典》已悄然升至61册,中国收藏的《永乐大典》实为223册。

编辑:吴晓寒

相关新闻

图片

本网快讯

热点新闻

奇闻趣事

两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