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涉台文物保护走上快车道

时间:2013-05-17 08:52   来源:福建日报

福建省涉台文物保护走上快车道

  德化县国宝乡连氏宗祠诒燕堂的山后祠堂吊脚楼,底楼由60根木桩构成,建筑技艺相当独特。

  连日来,“福建省涉台文物普查成果展”、“海峡两岸文物交流20年回顾展”等正在全省各地巡回展览,走进市区、学校、社区,集中展现全省涉台文物普查与保护成果,受到了群众的广泛好评。

  闽台之间有着深厚的“五缘”关系,自古以来,通过实物遗存形式在福建留下了众多涉台文物资源。截至目前,全省共登记涉台文物1515处,占全国涉台文物总数的80%以上,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0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50处。

  从2005年开始,福建率先启动涉台文物调查和保护工作,在摸清全省涉台文物资源的基础上,国家文物局、国台办等于2008年在泉州启动了全国涉台文物保护工程,我省15处涉台文物成为首批工程项目。随后,省文化厅、省文物局积极推动涉台文物保护工程的有效运作,先后完成和启动了三坊七巷建筑群、福建土楼等76项国保单位和166项省保单位的涉台文物保护工程项目。

  省文物局局长郑国珍介绍,多年来,我省涉台文物保护工作一直走在全国前列,逐步形成了一套有自己区域特色的涉台文物保护理念、技术和方法。

  先行先试出台有关规章制度。2009年,通过《福建省文物保护管理条例》,专门设立“涉台文物的保护”一章,这在全国现行法律法规中尚属首例;编制完成《福建省涉台文物保护总体规划》文本,成为推进涉台文物保护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加快文博人才队伍培养,实现涉台文物的可持续性保护。2005年以来,先后举办“涉台文物保护工程培训班”、“古建筑培训班”等培训活动,同时加快培养古建筑营造工艺传承人,并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培养计划,如泉州成立传统建筑技艺传习所,宁德成立木拱廊桥技艺传习所等。

  目前,全省涉台文物保护工程实施已步入快车道,并取得丰硕成果。2008年以来,中央财政和省财政投入我省涉台文物专项资金3亿多元,加上各地的投入,总数达8亿多元。一大批重要涉台文物得以修复、展示,大大改善了涉台文物保护单位的保存状况和使用、利用价值,带动了文物景点的开发,增加了当地群众的收入,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

  在文物的保护及开发利用方面呈现出多元化特点,有的涉台文物项目被开辟为博物馆,有的保留作为宗教活动场所,有的提供作两岸民俗风情的展示点,更多的作为传统民居,让两岸乡亲在寻根谒祖和交流往来中增进相互了解。南安蔡氏古民居群修复后,这处“闽南建筑大观园”实现华丽转身,成为海峡旅游响亮的“烫金名片”,海内外游客往来不断;宁德古田临水宫修复及环境整治后,每年数以十万计海内外信众、游客前来进香朝拜和旅游观光,“陈靖姑文化节”每年都在这里上演,该地成为联结两岸亲情的特殊纽带;闽南地区一些重要涉台文物修复后,两岸联手推动“闽南红砖建筑”申报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成为我省涉台文物保护工作的一大亮点。

  此外,以涉台文物资源为桥梁,众多民间信仰信俗交流渐成品牌。如湄洲妈祖祖庙、泉州关帝庙、厦门同安孔庙、海沧青礁和龙海白礁慈济宫等涉台文物的修复,与妈祖文化旅游节、关帝文化节、孔子文化节、保生大帝文化节等品牌活动相得益彰,在闽台两地影响深远。

  郑国珍表示,涉台文物是千百年来海峡两岸人民共同创造的文化遗产,凝结着两岸同胞的血缘亲情,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联系两岸同胞情感的重要纽带。积极开展涉台文物保护和交流,深入发掘、展示和宣传其历史文化内涵,是增进两岸同胞相互了解,深化两岸文化交流与合作的重要途径,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报记者 刘深魁 文/图)

编辑:郜利敏

相关新闻

图片

本网快讯

热点新闻

奇闻趣事

两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