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是大陆居民,如果你在台湾旅游,有人问你“土豆”是什么?绝大多数人一定会毫不犹豫地脱口而出:“马铃薯。”但是,错!在台湾,“土豆”指的是“花生”。类似的例子在两岸的语言文字使用中还有很多,现在,两岸的专家学者们正在将这些语言中的分歧加以全面整合处理,以达到化异为通的目的。
2月8日上午,两岸合作编撰中华语文工具书成果发布在北京和台湾两地同时举行。“中华语文知识库”网站两岸同步上线启动,将向全球中华语言文化爱好者免费开放。《两岸常用词典》大陆版已经完稿,2012年6月份正式出版发行。
消除影响交流的语言分歧
两岸合作编撰中华语文工具书目的在于进一步推动两岸经贸文化交流,消除影响交流的语言文字分歧,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正如中华语文工具书首席顾问许嘉璐在致辞中所说,“工具书是人们生活中必备的,而两岸合作编撰的中华语文工具书必将成为两岸合作交流的必备之物”。
2009年7月,《第五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共同建议》中提出了“鼓励两岸民间合作编撰中华语文工具书”。2010年初开始,两岸启动语文工具书合作编撰工作,大陆方面成立了由辞书编撰、信息技术、科技名词对照等方面的专家组成的团队,台湾方面由中华文化总会负责统筹。两年来,两岸共召开了6轮工作会议和多次分组会议,双方计划用2年的时间先编写出小型《两岸常用词典》,在3至5年内编撰一部中型语文工具书《中华语文大词典》,并在过去合作基础上合编《中华科学与技术大词典》和《两岸科学与技术常用词典》。同时,双方协商共同建设“中华语文知识库”网站。
同名异实:“郁闷”Vs“开心”
如果一位台湾朋友告诉你:与你交朋友他感到很“窝心”。你可千万别误会——在大陆,“窝心”的意思是“郁闷”,而在台湾,“窝心”指的却是“开心”。海峡两岸尽管同宗同源,有共同的思想文化传统,使用同一种语言文字,但具体到字词的形、音、义以及语文应用层面,还存在一定的差异。
中华语文工具书大陆编委会词典组组长李行健指出:“大陆在推行简化字、废除异体字和旧字形以后,两岸的字形差异更为明显。由于影响词义演变的社会环境不同、新词新义产生的途径不同、对外来词语消化吸收的理念不同,两岸在语言上各自产生了一批独用词语以及同名异实或同实异名的词语。大陆推广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的普通话与台湾推行的‘国语’客观上也形成了一些字词在读音上的分歧。所有这些都不利于两岸日益密切的经贸文化交流,不利于两岸关系的进一步发展。”
“‘拜票’、‘草莓族’、‘呛声’等都是台湾独用的词语。‘拜票’就是候选人在选举前到处拜访,请求选民给自己投上一票;‘草莓族’是指现在的一些年轻人像草莓一样,尽管表面上看起来光鲜亮丽,但却承受不了挫折,一碰即烂;‘呛声’的意思是大声发出自己的声音,表达出自己的意见、想法。而大陆独用的词语也有‘离休’、‘绿色食品’、‘群众演员’等。”李行健组长举例说。
两岸合编《两岸常用词典》和《中华语文大词典》确定了两项原则。一是词典以收录现代汉民族共同语中的常用词语为主,同时适当收录一些双方各自特有而常用的词语,反映两岸语用异同,以方便两岸交流和一般民众使用,并为学习汉语的外国人提供帮助;二是词典内容以描写性、通用性、实用性为编撰原则,除收录两岸通行的常用字、词和固定短语为主外,酌收两岸现行字形、读音和词义不同的条目,以求同存异、异中求通的方式,使两岸交流中语言能畅通无障碍。另外还收录了一部分两岸各自特有的词汇,以便相互沟通。
同实异名:“硅”&“矽”
同一种元素,在大陆叫“硅”,在台湾则叫“矽”。海峡两岸已分隔半个多世纪,由于互不沟通、各自定名,导致了科技名词不一致。据中华语文工具书大陆编委会科技名词组组长刘青介绍,两岸的科技名词,尤其以高新技术领域中的名词差异大为代表,如计算机科学技术名词,据统计完全相同的只有58%,情况相对较好的基础学科如物理学,也有大约20%的不一致。
海峡两岸科技名词的交流、对照是两岸开展科教、经贸、文化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基础。1993年,“汪辜会谈”就把探讨两岸科技名词的统一工作列入共同协议中。1994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卢嘉锡等70余位专家学者呼吁要积极推进海峡两岸科技名词的统一。
2010年3月,“两岸民间合作编撰中华语文工具书”工作会上决定,《中华科学与技术大辞典》、《两岸科学与技术常用词典》由大陆的全国科技名词委和台湾的教育研究院组织实施,对于那些与两岸交流密切相关的学科,以及名词混乱现象严重的学科和条件成熟、容易开展的学科先行开展名词对照。
截至目前,《中华科学与技术大辞典》已完成25个学科16万条名词的对照,《两岸科学与技术常用词典》已完成6个学科8000余条专业名词的比对。
两岸合作编撰中华语文工具书为两岸开展科教、经贸、文化交流与合作扫除了语言文字方面的分歧障碍,而其深远的意义和社会作用,将随时间的推移更加显现出来。(本报记者 廉丹)